2018 G-MARK 评审侧记 (3) ——香港篇

2018 G-MARK 评审侧记 (3) ——香港篇

 BDD View 

致读者:被各种事务困身两个半月,总算可以坐下来完成这篇姗姗来迟的侧记。虽然热点已过,但在呈现光彩的同时剖析观察到的不足,会令来年有更大进步。

严格来说,“G-MARK 香港评审区” 仅只是在香港实施评审工作而已。由参评作品的数量、质量来看,本质上应是 “中国评审区” 才更符合实际。自 2014 年首次设立此评审区并接受香港与中国内地企业、设计机构的作品参评以来,参评量、获奖数都在快速提升,2018 年的参评作品已逾 800 件,远超韩国、台湾评审区,成为除日本之外最大的海外评审区,而且增长势头不减。

过去几年,中日关系时晴时雨,令 JIDPO 在是否将此评审区移至中国内地的举措上难下决心。希望伴随日本首相安倍近日的访华,政治与经贸合作的向好,相信 “中国评审区” 落地于国内某城市只是时间问题。

一个半月前, JIDPO 已在东京举行颁奖典礼,并产生了 2018 Good Design Award 全场大奖。对香港评审区所有参评作品来说,因未有作品获得金奖,最终结果则早于10月初即已落定:88 件获得 2018 Good Design Award,其中 4 件获得 Best 100。

虽有 626 件作品进入第二阶段的实物评审,获奖率却仅为 14.1%,但4件Best 100,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设计水平正在砥砺提升中。

2018 G-MARK 香港评审区第二轮实物评审于 8月15-17 日在香港机场附近的国际博览馆进行,严格遵照评审流程进行:

DAY1,每位评委独立审阅、了解、试用参评产品并给出自己的投票意见;

DAY2,全天 “对话” 评审——每组评委均与上百件作品的设计师、企业代表交流,问询首日审查作品时难以了解的问题,判断其创新程度与特点;

DAY3,集体讨论,逐个讨论每件获半数以上投票的作品,确认是否可获奖,推荐 BEST 100 候选者至评审委员会。

由于香港评审区已是日本之外最大的评审区,因此 JIDPO 派出了包括评审委员会副主席斉藤誠一在内的 4 位日籍评委,与来自中国内地、香港的 3 位评委共同组成了 7 人评委团,并分成 3 个评审组、每组都承担了 200 件以上的评审工作。

客观地看,来自中国内地参评作品的设计师、企业与机构还需要在提升设计创新能力上更加发奋,但因为对 G-MARK 认知不足、准备不力以及对非常重要的 “会话评审” 环节的应对能力弱,令一些有潜力的作品与奖项失之交臂。这是笔者在此侧记中最想坦诚分享的话题。

先由此切入分享一些观感与建议,再从88 件获奖作品中选择23 件,一起感悟好设计的魅力。

 

亟待改进的不足

在连续两年担任评委期间,我细细地感受到了在这个平台上中国与日本在设计认知、参评态度上的差距。尤其是“申报文件” 、“实物评审”、“对话评审” 三大环节中呈现出的各种问题,非常值得中国设计师们反思与改进。

1. 申报文件——充分呈现创新特点

优秀设计师必须会写作。在第一阶段的网络审读作品时,设计是否具有突出的创新点、是否能够给评委留下深刻印象,会通过产品图片、视频与文本陈述充分呈现出来。在评审界面上,“基本信息”、“屏审信息”、“管理信息”、“评价”、“评论意见” 5 类信息中,除第4、5 是由评委填写外,1-3 由申报者填写。

而在 “ 1、基本信息 (basic Information)” 栏目下,除自 Market release/launch/opening date 以下的内容属常规信息外,“说明/详述 (Specilfication) ” 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在第一句就精准、清晰地表述出产品最大创新特点,然后以严谨、专业的术语把产品的功能特性、技术特性与用户价值表述到位,传递出视觉化的图片、视频背后的专业信息。它不是商业传播的广告文案,要求撰写者必须 “深懂” 产品的魅力所在,并具有较好的写作能力。

在此项,明显看出不少中国参评作品的专业写作偏弱,太多“简约大气”、“典雅高尚”、“现代风格”、“功能强大”之类的套话、空话,甚至连产品最本质的创新点也说不清楚,让评委根据其图片去“猜”。从行文风格揣测,不少作品的申报书是由非设计专业的人操刀填写。

在 “2、屏审信息(Information for screening) ”下,“概述作品要点(Explain the outline of the entry briefly)”、“最大光彩点(The most remarkable point)”、“设计创造的理由/背景 (The reason/background the design was invented)”、“设计师的目的(The intention of design)” 与 “一个短句表达设计特点(Express the feature of the design in a short sentence)” 这5个重要的维度,则会更加凸显作品的设计与创新内容,除第一项与“说明/详述”有些类似外,其他 4 项都是极需特别认真撰写、表达创新点之处。

智米易呼吸口罩的 “屏审信息” 表述充分。

比较遗憾的是,除小米公司及生态链企业的参评作品在此项下的所有条目都做了充分呈现外,不少中国参评作品都是复制、粘贴了“说明/详述” 的文本至 “概述作品要点” 处,其他内容处寥寥数语或干脆空着,放弃对作品的充分表达。这些非常需要 “专业写作” 来展开设计思想、产品闪光点的重要之处被忽视,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申报事务的执行者的态度与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2. 实物评审——货真价实的 “实物”

在由工业设计扩展而来的全球 “4 大设计奖” 中,G-MARK 与红点、IF、IDEA 相比,最大不同是不设概念奖——全部 16 个大类的参评作品均必须是已投产、已采用、已变成现实的“实物”。因此,已获得进入第二阶段“实物评审”资格的工业产品、平面设计、包装设计等类别的参评作品,必须提交已量产的可操控使用、可触摸体验、可判断其品质的真实产品。

虽然在参评规则中,有一条规定把 “已投产” 放宽到参评当年度的10月底前,参评作品可以申请在实物评审阶段以“不公开”方式将已完成生产准备的产前打样陈列在独立空间内供评委进入评审,但评委们会根据触摸、操控、体验该 Prototype 的完成度与品质,对其是否具备在预定日期前投入生产的可能性作出评判。如“小米自动皂液机”,实物评审时以“不公开”方式进行,10月初即上线众筹,月底前产品即送达用户手中,兑现了自己申报时的承诺。

是否实物——已成这个评审区评委们特别关注的问题,因为不在少数的参评作品并非真实的产品,虽然从文图描述来看也有一定的创新性、整体看起来不错,但因为存在下述两类明显问题,无法判断其设计品质的优劣,因而不能获奖:

1)Prototype——宣称是 “已投产” 的产品,实物也可操控,但产品外壳表层有“喷漆”迹象,手指可刮掉,漏出底色,明显属于 Prototype,令 “已投产”存疑。

2)空壳模型——虽然申明会在 10月底前投产,但供审查的实物是不可使用的空壳模型。

这种现象在日本以及其他评审区很少见,之所以在香港评审区较多出现,我觉得或许有这样 3 个认知与参评动机的原因:

A   对 “实物产品” 认知模糊。参评者对 “实物评审” 的条件要求未清楚了解,误以为用物质材料把作品制作出来就是 “实物产品”了,殊不知 G-MARK 要求的是真正投产、进入市场的 “实物产品”,是不同的标准。例如某深圳企业虽有 2 件作品进入实物评审,但均是外观模型,在对话评审时问企业代表为何不拿实物产品参评,对话人一直坚称 “这就是实物产品”,感觉其对“外观模型” 与“实物产品”的区别不甚了了。

B  打擦边球习以为常。在国内外已有的许多工业设计奖项中,除“概念设计” 类可用模型参评外,虽在 “产品设计” 类也有与G-MARK 相似的规则要求,但评审时把关不严,令一些属于Prototype 的作品获奖,很久之后才投产、甚至压根就没准备投产,令许多国内企业与设计师误以为也可以此操作参评 G-MARK。

C  由评奖获得投产许可。新产品虽完成了全部设计工作但还不具备投产条件,为了加快进度,设计师及设计部门寄希望于通过参评设计奖、获得奖项,形成对上级主管、老板的影响力与压力,传递这样的信息:这个项目已参评 XX 设计奖了,赶紧投产吧!

这些认知与参评动机,均与 G-MARK 主张的 “真实” 性与专业主义精神相去甚远。

3. 对话评审——设计师必须到场

对话评审,是 G-MARK 区别于其他设计奖项并凸显其审查机制更为严谨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所有进入此阶段的参评作品提供了设计者直接向评委介绍作品的机会,要求设计者用1分钟补充介绍作品特色、评委用2分钟向设计者提问互动。虽然这个环节并非强制性要求,但评委们却可通过与设计者的互动,获得审读参评资料、审查实物产品过时产生疑问的清楚解答,加深对产品创造性、创新点的理解,提升获奖的可能性。

观察 2017、2018 两年的评审,不管是东京评审区还是香港评审区,因为对话评审中对话人(设计者)出色地阐述创新点而打消评委的疑虑、最终获奖的不在少数。

遗憾的是,整体来看,香港评审区对话评审阶段的对话人出席率不到 50%,并有明显的三方面不足:

1)未做足够准备。对话人事先未做任何准备,针对申报文件、实物产品中未触及的技术、设计特点向评委做补充说明,未能把作品最大特色简明扼要陈述出来。

2)对话能力偏弱。沟通与对话,是设计师的一种重要能力。但参与对话评审环节的不少设计师/对话人能力较弱,陈述时语言木纳、没有激情,感受不到深爱自己作品、如数家珍般介绍产品设计特色的活力。

3)对话人不专业。不少对话人并非参评作品的设计师(可能是企业的市场或贸易代表),对话时除了用手上的小抄复述申报文件中已有的条文外,基本不能对评委提出的其他问题给出令人满意的解答,令对话效果大打折扣。

香港评审区参评作品在上述这三大评审环节呈现出来的不足与缺陷,应是参评数量虽然不少但整体获奖率不高的重要原因,需要来自中国内地的参评企业与设计师改进不足,认真对待、高度重视所有参评环节的规则要求,全面提升作品本身设计的质量与参评的专业水平。

BEST 100

4 件 BEST 100,其中 3 件是产品设计 、1 件是公共环境设计。3件产品中,1件来自中国本土企业、2 件来自在中国设有研发团队的外资企业。

在之前的“感受篇”中,笔者说过,G-MARK 评审准则中,“人性(Humanity)事、物的创造力”被置于第一位。设计思维与技术思维、销售思维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始终是把 “人性—用户体验”置于创新的中心位置,而且是在深悟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劳作的行为习惯与痛点基础上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并非卖弄技术与形式的花俏噱头。

这 4 件获 BEST 100 的作品,均在此方面呈现了出色的设计创造力。

01   智米蒸发式加湿器

这件北京智米科技有限公司的 IoT 加湿器,虽具有前瞻科技的融入,但却完全站在用户角度思考所有的产品逻辑与设计细节,是以设计思维创新产品的成果,获得评委组的一致赞扬。

它以上下堆叠方式创造了目前市场上相同体积中加湿量最大、水箱容积最大且制造成本最低的加湿产品。它让消费者可以“粗糙”地使用——拿任何常用容器接自来水直接从顶部加水,且无须顾虑水花溅到控制面板上,也可将水箱直接拿走加水,赋予用户非常舒爽的体验。它还内置了水位传感器,通过操控面板上的水位指示灯判断水箱的剩余水量,或通过手机 APP获得水位信息、提醒用户及时加水。

02   贝亲 (Pigeon) 电动吸乳器

这件来自日本贝亲(Pigeon Asean)公司上海分公司的电动吸乳器(EBP),旨在为坚持母乳喂养的母亲创造更好的使用体验。它由电动泵单元和泵体两个功能部件组成,内置电源组可为其充电。与市场上绝大多数电动泵体积大而重的同类产品相比,小而轻的电机泵成为其突出特色,非常便于母亲携带外出使用。而且,经特别设计的泵体具有可防止回流的功能,并把最大吸力保持在安全水平。高性价比,令其成为所有哺乳期妈妈的 “刚需品”。

03   霍尼韦尔 (Honeywell) Rig Dog 抗冲击手套

这款超强抗冲击手套来自美国霍尼韦尔公司中国分公司,定向为工作在建筑、采矿、桥梁、道路、钻井等重体力劳动的一线工人而设计,保护工人和专业人员免受施工过程中的手部伤害。它具有极佳的人体工程学设计,手背与手指面的TPR(热塑性橡胶)抗冲击部件与具有A6 / F 级耐切割抗蚀保护的坚韧织物共同构成强大的重负荷保护功能,而且在手套内部关节处还置入了突破性的网状结构,来加强指尖和虎口位置的保护。此外,它还具有卓越的贴合性和灵活性,且通过红色的掌心、荧光绿的手指配色便于工人进行远程手势信息识别。

04  圣诞树苗圃 (Xmas’ T(RE)e Nursery) 

这件由Aaa M建筑公司策划设计的公共环境作品,由1600多名小学生和数千名公众集体参与,于2017年圣诞节期间在香港一座大型建筑的公共空间里,用16000个再生纸饮料纸盒快速搭建了36 棵圣诞树,组成一个华丽、壮观的圣诞树苗圃。它的创新价值在于将圣诞树从节日的消费主义行为引导至分享和尊重环境的创造行动,为现代都市生活树立持久的环保意识开创了一种新模式。

 

一枝独秀的 MI DESIGN

“米设计(MI DESIGN)”,似已成为日本设计界认知中国设计快速发展的风向标。虽然今年的香港评审区不乏有国内著名企业的作品参评,但不论在数量、质量还是在参与的认真与投入程度上,都与小米公司及生态链企业有明显的差距。例如,在第二日“会话评审” 环节,所有入围的小米产品都派出了主创设计师到场,如数家珍地介绍创新特色与使用细节,解答疑问、加深评委对作品的认知。

而且,直达本质地解决使用问题、毫无噱头地简朴设计语言、恰如其分地应用技术手段、为 80% 的大众生活创造好用物品 …… 这些小米设计的共性,也深得日本设计师与评委们的共鸣。因此,小米设计一枝独秀,成了自然的结果——近百件作品参评、22 件获奖,凸显了设计驱动型品牌的特征。

之前,BDDWATCH 已介绍过一些小米生态链的设计驱动型品牌,在此仅选择其中 7 件貌不惊人的 “刚需” 产品做解析。

05  绿米 Aqara 空调智能插头

在IoT 技术越来越多进入家居生活的当代,绝大多数产品创新都盯着“增量经济”——全新产品,而忽视“存量经济”——千家万户在用的老旧产品。而对大众消费者来说,能够花一点小钱,就让自己还有几成新的空调、冰箱、电视等 “大件耐用消费品” 智能起来,其实是一件很“酷” 的事情,也恰恰是设计智慧凸显创新能力之处。

这款来自绿米联创的 Aqara 空调智能插头即是一个好例。它看起来仅是略大于传统的专用空调插头,却具有强大的功能:可将使用多年的任何品牌传统空调“秒变”为智能空调,与智能手机连接进行远程控制,查看实时信息,并与智能语音扬声器等 IoT设备连接,对空调进行开与关、升降温度、功耗监测等轻松调控。

06   紫米便携式驱蚊器

对生活在气候湿热、植物葱郁、昆虫繁多的地区、需经常带婴幼儿去室外活动的妈妈来说,这款便携式驱蚊器绝对是必备品。它尺寸极小,内置来自日本、具有技术发明专利的除虫菊提取物盒,通过旋转滤筒本身缓释活性成分,最有效地驱除昆虫并确保对人体的最大安全。 而且,它手感舒适,可在不更换提取物盒与电池情况下持续使用 30天。

07   智米易呼吸口罩

每年秋冬季,生活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消费者出门最怵头的事,莫过于遭遇 PM2.5 爆表的雾霾天。虽然市场上已有各式各样的口罩,但待在户外久了则会感到面部血脉不通、呼吸不畅,这款智米易呼吸口罩则是一个完美解决方案。它在内置的聚氨酯泡沫塑料3D 框架作为夹层的口罩中嵌入一个空气过滤器,以高于95%的过滤器级别和比110Pa更低的吸气阻力为用户提供了合格的空气,越是雾霾严重的天气,戴上、摘下它时的呼吸体验对比感也越强烈。此外,它那良好塑型的外观与口罩的凸起部分,令脸上有化妆品和唇膏的女生无须担心被抹掉。

08   小米儿童滑板车

滑板车是一种惠及全球儿童的超级酷玩具,这款具有很大创新价值的小米产品适用于 3-6岁儿童,聚焦于“安全”问题的最终解决:采用符合人体工程学、具有缓冲功能的 C形一体式橡胶手柄设计,全封闭所有金属部分或焊接表面,以保护孩子免受任何划伤或撞击。它的车把高度可轻松调节以适应孩子成长,并可一键式拆卸,用绑带绑定在滑板背面,便于存放和携带。它宽阔的、有 TPR 防滑点的滑板和具用初级、高级两种模式的大轮子都有助于实现非常平稳的滑行,几乎没有翻滚的机会。

09   小米自动皂液机

虽然市场已有不少自动皂液器,但这款无接触式自动皂液器仍旧在各方面呈现了突出的创新亮点。它配置了近场红外传感器技术与自主开发的微泡沫气液泵,可瞬间检测到用户在分配器口下的手后、在0.25秒内释放高达16:1汽/液比的厚厚肥皂沫,并以0.8g的释放量和5秒的时间让用户完成洗手动作,比传统洗手液器节省60%的洗手液和50%的水,但保持最有效的清洁效果。它使用4节AA电池供电,可满足高达30000次使用,它紧凑、极简、低调的设计风格可与任何浴室或厨房完美融合,为用户提供高品质、优雅的洗手体验。

10   小米电磁炉

它采用极简的圆形、而不是传统的矩形设计,有效释放出更多的台面空间。LED显示屏、旋转开关、按钮三个功能都可通过控制旋钮实现。开关支持直接选择烹饪模式,显示屏便于演示和直观操作。旋钮周边还配有9个加热指示灯和2个按钮,只需轻微转动即可精确调节温度。黑色微晶板搭配白色光泽机身,外观朴素、时尚。

11   小默 AI 照相机

这是一个尺寸极小、仅重65克的AI算法相机,可轻松放入衣袋,方便携带。产品外形具有极简的“机器人眼”设计特征的镜头和环状灯效,显得非常生动可爱。它由主体和后盖两部分组成,用磁铁吸附在一起。使用时,作为底座的后盖可分开,通过贴纸或磁铁轻松固定在任何地方,相机主体可以多种角度吸附于后盖,供用户通过手势或智能手机远程控制拍摄照片,并经专用APP上传社交网络进行处理和分享,为用户带来流畅和互动的使用体验。

12   小米智能后视镜

这是一个软硬件一体化的智能车载监控和驾驶辅助系统,提供简单方便的操作解决方案。 用户只需要通过语音与其进行交互,即可帮助用户查询信息,播放音乐,定位导航和拨打电话。 在紧急情况下,还可以快速完成语音操作并及时可靠地记录关键时刻。

13  柚家竹纤维纸面巾

小米生态链企业柚家的这款纸面巾包装,整体没有任何品牌信息或产品卖点,显得极为简洁朴素。它以向伟大的荷兰画家蒙德里安致敬方式,采用优雅、柔和的灰调色块进行设计,不仅可毫无“违和感” 地融入各种使用环境、并产生独有的视觉特征,而且有助于在纸巾产品市场上脱颖而出,传达产品所传递的生活美学诉求。

除上述这些来自小米生态链企业的作品外,我们还可由以下这些给人印象深刻的获奖作品中感悟好设计的创造价值。

 

印象深刻的好设计

14   MAVO 食材佐料研磨器

这套简单易用的快速切割食材佐料器物,创造了一种与传统的刀切完全不同的新方法。它借助手掌握持产品以倾斜角度在桌面滚动、并由上肢与手臂来传递动力驱动底座内的刀具系统旋转工作,切碎和混合诸如草药、鳞茎、叶子和一些柔软或硬质的水果和蔬菜等常用食材或佐料。用户可通过透明的容器盖实时观察切碎程度,随时添加油、盐等酱料混合,制作出可口的调味料。尤其对于切碎刺鼻性的蔬菜如洋葱、大蒜、辣椒、葱或姜等,可以有效防止手被气味熏染。

15   山水—开与关

这是一款基于传统家居生活加湿方式,精心打造的个人加湿和香薰器,是具有东方意味的现代化装饰盆景。它不用任何电力,采用动态物理规则的自然吸收和蒸发方式进行设计,营造出独特、优雅的加湿和香气扩散效用,为家居或办公空间增添了东方美学意境的禅意。

16   CAT 独轮车

这款独轮手推车是世界著名施工装备制造商 Cat 的 “光环” 创新项目成果,是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独轮车,具有超高的质量、强度、耐用性和可用性。独创的双位置握把为用户提供了理想的手部位置,可更省劲地推动和倾卸。实心钢轴轮胎、U 型梁与可旋转的三角形支脚,可在任何地形上承受载荷并。 托盘和腿部支架充分考虑了用于支撑非静态和非对称载荷(湿混凝土,大型巨石等)时的可靠性。 这些创新点不仅可令施工人员更安全,而且带来更轻松、更高效的劳作体验。

17   海尔 Aqua 冰箱

这款冰箱完全不同于目前的主流冰箱,具有极其简洁的外观和高品质感,可完美融入任何家庭空间。它的左右门边缘转角具有垂直切割的大半径,当视线与半径重叠时,滑动到手柄并很自然地打开门。所以,它也是人机的 UI 设计。此外,基于对食品储存和现代生活中冰箱使用的分析研究,也对冰箱和冷冻室进行了全新的深度和细分区域设计。

18   JMGO  P3 便携式影院

JMGO P3是一款内置大容量电池和 4G容量的智能便携式投影仪,打破了有线电源连接的限制,采用顶级性能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交互方式,使户外电影观看体验成为可能,完美地解释了品牌 “有JMGO的地方,就有电影院”的理念。

19   咪咕莫比斯智能耳机

准确地说,它并非仅仅是一款“耳机”,而是戴在耳朵上的智能助理。它是世界上第一款集成了实时中文语音命令、中英文翻译、运动与计步数据统计、心率测量和报告功能的可穿戴设备。它通过先进技术将复杂的中文输入优化,创建了用户与手机、耳机之间的实时互动新关系,在随时随地链接互联网服务的同时,大大提升了用户在语音控制时的便利性和舒适性,极大地扩展了“耳机”的服务功能,释放了用户的双手。

20   WT2  实时翻译耳机

这款革命性的翻译器具有极简主义的方圆形和洁白的颜色,设计灵感来自我们分享饼干等食物的行为,由此打破陌生人之间的隔阂,为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毫无障碍地以母语自然地沟通交流提供了便利。它的使用非常简单,只需 “掰开” 外壳,弹出耳机并将其分享给另一方即可开始对话。

21   夏洛克智能贴锁

这是一个非常创新的解决方案,把属于“存量经济” 的普通家用锁轻松转换为智能锁,具有突出的高效价比特点。它简单而且极易操作,无需熟练的专业人员上门安装,普通用户可在 5 分钟内通过粘贴方式将其安装在常规家用锁的门背一面,通过智能手机的 APP 操控门背的钥匙实现开、关门锁的功能。

22   ROLLOGO 智能旅行箱

这是一款为商务旅客设计的智能旅行箱,志在创造一种优雅、愉悦和高效的旅行体验。 它配置有专利技术的发电轮,在箱体拖动过程中为箱内一个可拆卸的智能移动电源充电。它配备了蓝牙和智能手机上的专用APP连接,供用户可以追踪行李位置,防止被盗或丢失。它还针对商务旅客的各种需要,配置了西装袋、手提电脑与Pad包、洗漱品袋等可灵活拆除、置入的套装与独特隔间及配件,供用户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携带。

23   模块化可编程机器人

这是一套专为6岁以上儿童设计的即插即用的机器人玩具,目标是提供优秀的STEM教育,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它包含4种套件,每种套件都是一个具有独特功能的机器人系统,允许孩子们发挥创意奇想,使用套件与模块化组件自由装配出能够移动、抓取、感知周围环境和与环境互动等有趣的多功能机器人。孩子们还可使用专为此系统开发的编程软件与 APP,学习如何使用其他功能对机器人进行编程,自如操控自己制作的机器人。

2018 即将翻篇,4个月后,2019 G-MARK 即将启动。愿此文对所有计划申报 G-MARK 奖的中国企业与设计师们有所启迪,祝大家来年有更加理想的获奖成就!

扫码关注BDDWATCH公众号

童慧明
tonghuiming@bddwat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