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KIT,用温度定义烹饪态度(下)

TOKIT,用温度定义烹饪态度(下)

 BDD Case  第43案(下)

设计师的角色

在初始受邀加入纯米时,郭文祺以为他应是分管设计,并未意识到杨华心里已有更长远安排。当他告知决定加入时,杨华即刻对他说:以后纯米的产品定义都由你带领团队来做,你不仅要管设计,还要负责从0开始的用户研究、产品定义。这让郭文祺感到这是一个很大胆、责任重大的决定。因为在他合作过的所有传统制造业大公司中,都未有过由工业设计师来定义产品方向的先例。

时至今日,虽然郭文祺现在的头衔是“联合创始人、设计VP”,但承担的责任早已远超狭义的“设计”,因为连品牌定位、软硬件的产品定义也都是他在负责,让他真正有机会用设计思维贯穿了公司的硬件、软件、内容与服务的全链路设计。在他看来,“设计VP”意味着自己位居决策层,能够从用户角度为纯米发展提出系统设计创新的决策意见。

在纯米,设计师从决策高度去定义产品,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电磁炉的开启。

郭文祺加入纯米时,“米家压力IH电饭煲”已发布并进入量产阶段。但之后做什么,团队还没时间想太多。在“智能家居”大方向上,虽然纯米可做的产品实在太多,但郭文祺却提醒伙伴们:既然我们已由电饭煲踏入了“智能烹饪”这一领域,最好专注于此。纯米还是一个小创业公司,投任何一项产品都会耗掉几分之一的资金,应尽可能聚焦一个可以持续积累的品类。比如厨房餐具虽跟烹饪相关,但它不带电、无法智能。

他用设计思维的方法论组织5位合伙人一起分析了纯米的优劣势,最后大家一致同意聚焦智能家电,形成了4点共识:

第一,IOT是未来趋势。IOT的应用场景可以很大,也可很小。由家庭场景来看,客厅虽是一个很重要的IOT场景,厨房也同样如此。

第二,强交互行为。客厅虽有遥控器,你每天都会用,但跟它交互的频次其实很少——选好台之后只是单向接收内容,交互性不强。但厨房不一样,用户有需要即会天天进入,每次都会长时间使用,不是按一下开关就完事。而且是从想吃什么到买什么食材、准备食材、开始烹饪、装盘、享用,再到清洗盘碗,经过一个很长的流程。

第三,产生丰富内容。用户每次使用设备不仅自己会产生内容,而且也需要他人创造的内容,输出巨量的数据。因此,纯米不应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家电公司”,而是“智能烹饪解决方案提供商”。

第四,无尽的延伸空间。纯米团队成员多数人本来就不来自传统家电,可用更大的格局视野规划未来,一开始先聚焦家电硬件设备的智能化,慢慢从硬件到互联网、数据内容、到平台,一步步拓展延伸打造一个完整的生态关系。

明确方向,达成共识,坚定地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以后就不需要再讨论做什么了。这就是郭文祺加入纯米第一个星期干的事——定义清楚企业聚焦的品类与方向。有此定位,也就有了尔后的“米家电磁炉”。

纯米当时推出的电饭煲除了做饭之外,虽可用智能联动菜谱做很多菜肴,但仍是一个“封闭”的烹饪设备。观察用户行为即会发现,烹饪不是一种线性行为——你无法只用一个设备同步煲汤、做菜、煮饭。怎么办?你需要其他产品来辅助。

如果第一个产品是封闭的,那么下一个产品应尽可能开放。那么,开放式的加热产品有哪些?以当时纯米的能力,远不能支撑做需要安装的智能燃气灶类产品,但可以做一种轻便、可移动的。移动的又有哪些?电陶炉?电磁炉?郭文祺选择了电磁炉,不仅因为它加热速度快,而且安全,因为其非自身发热,所以烫伤等隐患发生率低。

但当郭文祺提出做电磁炉时,内外都有反对的声音。内部的来自公司市场部,认为做电磁炉太疯狂:市场数据说明电磁炉是所有小家电品类中唯一一个正在衰退的,干嘛要选择电磁炉?而且电磁炉卖场一眼望过去都一样,没什么变化。而在选择电磁炉前,郭文祺其实已深入研究了市场,设计师的视角让他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前景——正因为市场上的产品高度同质化,反而为纯米的创新产品提供了机会,用差异化搅动市场。纯米不应为了做电磁炉而做电磁炉,而是要配置产品间的互联。

同样,当郭文祺带着纯米的电磁炉方案去北京向小米生态链提案时,与会者一开始都说:我们现在都不用电磁炉,为什么要做?但当听完分析之后,大家眼睛都亮了。

首先,从电磁炉属性看,它是一个烹饪辅具。家有燃气灶的用户一般都会把它收起来,直到打火锅或有一些特殊需求时才会拿出来用。即使是单身或学生族群,因居住空间狭小,也不会把电磁炉一直摆在台面上。所以,电磁炉的收纳要求非常高,不应该做大,而应该把它尽可能做小。反观市场上所有的电磁炉都大同小异,从按键变成触控,从触控变成面板越做越大,配搭各种高大上的装饰,背离了用户的收纳需求。

电磁炉市场所有产品都是高度同质化的矩形

其次,从产品外形来看,所有电磁炉都是矩形的,但锅却是圆的。为什么要做矩形电磁炉?原因有二:一是为了降低成本,矩形陶瓷面板加热盘最利于裁切;二是散热,占用空间够大有利于散热。但方形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吗?不是!所有方形电磁炉上都会印刷一环一环的圈,提示用户把锅放在正中央,不要放歪。为什么?因为当锅不放在圈内时,电磁加热效率就会减半。而在真实场景中,用户难免会因一些动作令锅偏移却没发现。所以,从用户体验角度看,方形不是最优解决方案,反而圆形才更接近用户的需求。

再次,从用户操控行为看,现有市场上的电磁炉操控方式都升级到了触控,却衍生出很多新问题。例如用户使用电磁炉除了打火锅外还会煮面条、下水饺,常常会产生溢锅现象,汤汤水水会令触控面板失灵,而且还是烫手的!用户忍烫去关,触控失灵关不掉,汤水还在不断地溢出来怎么办?用户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把锅端起来,二是拔插头。

正因看到这些“痛点”,就有了米家电磁炉的创新亮点:它区别于传统矩形电磁炉,采用了占用空间更小的圆形设计,黑色微晶面板配以白色高亮炉身,造型简洁且易于清洁。边缘还附有一条耐热硅胶圈,确保用户在烹饪过程中始终把锅稳稳放在电磁炉正中。用一枚旋钮来完成所有操控。凸起状的旋钮被设计在电磁炉侧面,中心嵌入了OLED屏幕,成为屏幕、旋钮和按钮三位合一的控制中心,配合9颗火力灯,界面直观易用。


米家电磁炉以全新形象与强大功能改变市场

在旋钮上嵌入OLED屏幕是厨电业界的一大创新,凸显了纯米团队所具有的互联网与手机行业基因,把进入智能时代的烹饪设备变成一个计算平台,颠覆了自有厨电产品以来不管硬件技术如何进化,出厂时就默认不可更改功能的传统模式,让用户能在设备上从纯米提供的APP平台几十种烹饪模式中,任意选择所需功能,来定义自己的电磁炉。例如,用户既可保有常用的火锅、蒸煮、煎炸,也可在某一天喜欢松饼时下载来替换掉火锅或其他。若你想只留松饼,删掉其它所有功能也都完全 OK。

APP 智能联动自定义的设备

米家电磁炉充分呈现了“用户自定义”的创新——用户可以自定义火力、温度、时间并可自命名设定的功能名称。例如,每天早上必须喝200CC牛奶、3分钟加热至65度,是你每天高频次的“刚需”,即可把它命名成“我的热牛奶”发到设备上去。然后每天只按一下“开始加热”即可,热好了手机会通知你去喝。

用户可在 APP 上自定义自己的设备

由设计部门牵头做产品定义,令“以用户为中心”逐渐沉淀成了公司文化,包含结构工程师也普遍认同。纯米的许多工程师都有十几年的职场经历,当初出走传统家电企业加入小米生态链,都是奔着“革传统家电的命”这个梦想而来,以致于听到一些基于营销目的要把某款产品向相对弱化智能、更传统家电的思路上调整时,反而是结构部门的反对声音最大。他们直接质疑:这样做对用户有什么好处?他们不再顾及结构是否好做,而是把“这种改变会给用户带来什么?”放在首位。

 

大数据的价值

 

在纯米科技上海总部的入口一侧,有一块可以监测24小时滚动数据的大屏幕,用可视化的数据实时呈现所有已售出的米家品牌电饭煲、电磁炉的蒸煮米饭、烹调菜肴的在线状态,令人对纯米面向未来智能厨电发展的领先优势印象极其深刻。

纯米科技上海总部的数据大屏幕

在纯米后台的电磁炉大数据中,会发现很多出乎意料的“用户自定义”用途与有趣数据。例如用户最频繁使用的功能是用其煮水、烧水、煲水,最多自定义的名称是“XX度煮水”,发生频率远超默认给出的模式。而且,还会看到像“爆炒室友”、“水煮前任”这样一些奇怪的名称,映射出用户的人际关系,具体用来干什么不知道,却匹配着火力、温度与时间,只有命名者自己知道是什么功能。

令人眼花缭乱的用户自定义功能名称

 

伴随用户自定义的功能名称越来越多,让纯米意识到:让用户自定义一种烹饪功能,让用户玩起来太棒了!这必须成为纯米所有产品的一个最强特色。烹调是一种强情感行为,若不好玩,谁愿意做饭?

与传统厨电产品相比,智能厨电的最强优势,不仅在于可为用户创造更多自主选择功能的便利性,还在于每台在线设备每时每刻都在烹饪的同时,也向平台输送使用状态数据,为开发者及时提供迭代指引、设计更优的内容。

为此,纯米科技针对 TOKIT 用户创建了一个跨设备的智能内容平台“TOKIT”APP,把自主开发、制作的众多视频化食谱上传,供用户自主在线上观看。之所以制作动态菜谱,是为了满足当今的年轻用户需求——更习惯看视频信息,已很难被静态的图文打动。所以“TOKIT”的内容设计团队每天都在开发菜谱,并把烹调过程拍摄下来,制作成动态菜谱教程,指引用户实操每一个步骤,每个操控动作都联动设备,用户照着视频动作走一轮就学会了。

纯米科技“TOKIT”内容团队每天都在创造新菜谱

 

而且,用户也需要食材、链接食材商城、与烹调达人在线互动。这就为专注于创造烹饪内容的“知吾煮”围绕厨房烹饪拓展更宽广的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无限延伸服务提供了巨大可能性。

例如,“知吾煮”推出的腊八粥、银耳粥这类食谱,即是链接了东北的“三和农场”,用战略合作方式将其引入,根据用户需求开发定位精准的商品。像“腊八粥”需要十几种谷物与中药材,普通用户不会为煮一次粥采购众多食材,而知吾煮却可以开发不同定量的腊八粥食材包,开一包就是一锅粥,与食谱一起推出。这个腊八粥食材包的缘起,是在2017年1月5日那天的煮粥数据跑到了第一位,一开始纯米的研发团队奇怪发生了什么?一看日历原来那天是腊月初八,用户真会跟着节气来烹饪他们的饮食!于是针对用户的需求,开发了这样的食材包。

说到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烹饪,郭文祺借用电子地图来做比喻,因为它与智能烹饪很像——电子地图是解决用户“如何由A地到陌生的B地?”问题的出行助手;智能烹饪则是解决 “如何帮助‘烹饪小白’做出一道可口菜肴”问题的烹饪助手。

在今天的大街上,已很少能见到有人拿着纸本地图了,因为它已被手机地图取代。我们摊开一张纸质地图,并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但打开手机地图,GPS却即时呈现你的准确位置。你若要在纸本地图上找到目的地,要花很长时间找街道路口或地标建筑做参照才能找到。而手机地图则可以瞬时帮你规划路径——自驾、搭公交、乘地铁、步行随你选,而且每种方式还提供好几条路径,不仅有三维还有四维空间的呈现,选择方式后,还帮你把需要多长时间也计算出来。

如果“自驾”,抵达后要找停车场、加油站、附近的餐厅等等诸多信息都推送给你。同样是解决A点到B点的问题,电子地图除了更方便地帮你到达外,还解决了诸多与你的出行密切关联的延伸问题,满足你的更多需求。

智能烹饪也是如此。像纯米的设备,虽然烹饪功能几乎都要由设备来启动,但有一个功能——手机预约却远比在设备上开启的多。用户预约什么?纯米大数据表明,每天开启预约的峰值时间是晚上的21点到23点期间——预约次日早餐!而且大部分是向电饭煲发出,预约次日早晨的煮粥。为何大家会不约而同要在手机上完成此事?你很容易想象这个场景:用户在这个时间点已累成一滩泥,洗好米、装好水之后,根本不想再在电饭煲前多站一秒钟!他可以坐在马桶上、沙发上,躺在床上对着手机想“明天我几点起床吃早餐?”这已不是“痛点”而成了“爽点”!所以,一旦为用户打开了这道“好用”的认知闸门,尝到爽点的任何人都会高频使用起来。

纯米团队现在想得更多的是,超越硬件解决问题之上、如何透过内容创新服务为用户创造什么价值?比如,很多用户都不会满足于做好一道菜,而是如何更高效地做好一桌菜。最完美的场景是,虽然你是厨房小白,但也可像星级大厨那样同时准备多道菜,而且每道几乎可以同步做好陆续上桌。过去只有少数极有经验的烹调达人才能做到,但当纯米的设备被赋能了算法后即可以做到,会为用户创造更大价值。

智能厨电产品的用户量越多、数据量越大,可创新的切入点就更多。例如,纯米的数据是有地理位置的,每台设备只要开机在线就能取得设备的IP位址,即会标记其大概的ID的地理位置,可自动根据不同海拔给出加热温度的补偿。因为不同的海拔沸点也不同,会影响米饭沸腾后糊化的效果。尤其是生活在一些高原地区的用户,会觉得自己买得电饭煲煮不好饭,其实是电饭煲不知道你在什么地理位置使用。没有温度的补偿,米饭当然就煮不好。

APP控制温度曲线

纯米使用全球海拔地图,只要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全球任何地方使用电饭煲,都能够做补偿。如果系统自动识别设备所在位置沸点是95度,就不再用“煮沸”作为标准来判断,而是切换至用温度来判断何时进入下阶段,以保证烹饪结果。

更细致、更贴近用户需求,是今天的纯米科技深化烹饪解决方案的方向。过去,中国的电饭煲开发与制造都是从日本学来的,但日本是一个岛国,用一套加热曲线应对比较单一的米种基本没问题。但中国地域辽阔,仅国家认证的米种就有900多种!因此在米家电饭煲研发过程中,为获得每一种米的温度曲线,纯米团队从京东、一号店等TOP100电商及北上广的主要超市中买了几乎所有袋装米样本,一锅一锅煮饭进行实际测试,录入数据,累计消耗了24吨米,由此得出了在米家电饭煲发布会上刘德所说的2450个煮饭加热曲线方案,总量已累计到3000多种方案。

米家电饭煲默认的是中国市场上米量最大的是东北米加热曲线,用户也可以选择五常、丝苗、泰国香或金龙米等袋装米,用 APP的扫码功能扫一下二维码就知道是什么米!对极其特殊的米,若扫码后没有信息,用户可以自己添加,大数据后台会收到,研发人员会把这种米的加热曲线补进去。

基于大数据的IoT系统,不仅可在前端向用户提供不断优化的内容服务,还会为售后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例如,曾有一个用户投诉说“米家的电饭煲很烂,怎么煮个粥都溢出来?”纯米的客服即刻打电话给他,了解到对方是买给老家的母亲用的,就调取了这台设备的在线信息,发现的确有烹饪记录,但用的是“煮饭”模式而不是“煮粥”模式!因为煮饭与煮粥的米/水比例完全不一样,用错烹饪程序,不溢出来才怪。

纯米客服回复告知这位用户:这台电饭煲当时用的是“煮饭”模式,不是“煮粥”模式,你母亲是否误操作?对方打电话回去问,果真如此——老母亲急着要吃粥,本应该切换选择“煮粥”的,却在常用的“煮饭”模式下选了“快煮”。而这件事则令纯米把烹饪功能模式名称的“快煮”优化成“快煮饭”,把“精煮”变成“精煮饭”,避免理解力不同的用户误读。

 

升级供应链

“降维打击”,是小米生态链企业进入一个新的产业惯用的打法。通俗来说,它是指把理念、技术、产品、系统、生产、品质、服务等产业要素综合水平高的“高维标准”导入水平低的产业,以高强度“打击性”推动该产业变革。而在实际应用中,用智能手机标准“降维打击”传统制造业,已让中国市场与消费者真切感受到了这种变革。

2014年3月创立于上海的纯米科技,同样经历了以“降维打击”策略升级供应链的过程。

一开始,由于上海没有小家电制造资源,杨华带领团队南下到顺德走访了几家优质的代工制造企业,却处处碰壁。代工厂直言不讳说:“你们小米是做手机的,做什么电饭煲?我们当朋友可以聊聊天,合作的话免谈。”。

淌了很多坑,纯米最后与一家代工厂达成了合作,由这家为日本的虎牌、象印、东芝和松下这电饭煲品类“四大品牌”的代工厂商生产米家电饭煲。

一开始,纯米看中这家代工厂的优势,是其已有为日本品牌代工生产的丰富经验。但深入合作后才逐步发现,工厂是非常传统的管理模式,如喷涂产线上喷内胆的工序是人工操作,这让做IT产业出身的纯米团队难以接受——没办法标准化!于是,纯米花了很大力气来提升其管理水平:必须用机械手操作,而且必须保持旋转喷涂的转数一致,否则怎么管控品质?包括组装流水线等很多环节都必须改变。

再如包装环节,需要把饭勺、汤勺、电源线等配件都装入包装盒里,结果有用户买到产品后打开包装箱后发现没有配件!这太不规范了。为此,纯米要求厂家专门添加了一个称重环节,监控包装的重量是否一致,轻了则表明漏装了东西;再加上用监控摄像头录影,每个产品、每个工序都有扫码,让问题能够被追溯,快速知晓出问题的产品是哪一天、哪一条产线、哪个工位发生的,判断出是偶发的人为因素还是规模性问题,从源头找到解决问题办法。

这些IT产业惯常的方法被“降维”用到传统产业,一开始是遭到排斥的——日本客户都没这样要求,你们这么小的公司、量也不知道多少(纯米初期订单量不大),凭什么提这样高的要求?

纯米用了整整两年做第一款电饭煲,期间废掉好几套模具。仅就“是IMD面板包着侧边还是侧边包IMD面板好”就纠结讨论了很久,只是为了从正面看时少一条缝线,因为由设计师提出的缝线工差要求非常高。这种对极致品质的“吹毛求疵”的苛求,也是为了把高品质标准导入工厂管理,升级供应链厂商的制造水平。

现在,纯米已在珠三角的佛山、顺德、江门、中山、南海等地构建了稳固的供应链系统。其中另一家代工厂的管理者是从富士康出来的,高度认同纯米对高品质、高标准工厂管理的理念,与纯米一起成长,从高标准规范化起步,是有方法、标准化、可追溯的,初起爬坡很慢,但爬上来之后提升速度飞快。纯米已成其唯一客户,生产了电饭煲、压力锅等多款产品。

 

品牌策略

“纯米”两字只作为“纯米科技”的企业名字,logo由一个“C”再加一个表示温度的圆点组成,表明这是一家与“温度”有关的企业,而且并非仅仅是一个家电企业,而是用互联网思维Connecting、Computation、Communicating一种全新的、未来烹饪体验的互联网企业。

纯米科技的企业标志

因此,用传统的硬件制造眼光,则很难理解纯米的生意架构。在郭文祺当初加入纯米时,杨华就已向他明确表示,除了看中他的工业设计师背景外,还因为他已经历过很多硬件、软件企业的创新项目,对纯米打破软、硬件之间的认知壁垒,站在相对客观的立场上拓展研发具有判断力。

2016 年时的传统硬件企业,习惯于不管投多少钱都要看到一个实体物件摆在那里才安心。但当这类企业要“做智能”、“做软件”时,对烧一堆钱、花很长时间落得一堆人的团队和一个不咋滴的APP、而且还是个测试版、存在很多问题、还需要继续烧钱去迭代、去优化会很紧张,并不理解爬这段缓坡需要很长时间、很大投入,一旦上去后会越来越快。所以很多做硬件的企业对做软件没有耐心。

另一方面,传统互联网软件企业认为只要逻辑正确,各种产品元素集成起来就能够实现,对硬件的特性也不理解——即使逻辑正确,还有零组件之间的匹配问题,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变更,开模最快也要30-45天,改一次模也要1-2周时间,都不是用逻辑能够验证的。所以很多做软件的互联网企业要做硬件也没有耐心。

因此,郭文祺花了很多功夫来做硬件、软件两方面的沟通。尤其是要在纯米构建软件部门,郭文祺要求大家把此部门视为一家与硬件同等重要的软件公司,下边会细分出许多项目部门。初期,这些软件产品将强化用户粘性,可为硬件加分,并成为其他友商不具备的竞争壁垒;远期,软件的盈利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大。因为互联网产品的重要特征是可以快速大量复制,而不像硬件要投模具,后期利润是基于前期的投入,不用增加成本。因此,做互联网产品要有不断变化的动态思维。

在品牌策略上,纯米科技除了作为小米生态链企业打造了“米家”品牌旗下的一系列智能厨电产品外,还在2016年创建了作为智能烹饪辅助品牌的“知吾煮” ,用于APP软件内容与锅、铲、食材包、保鲜盒等器具配件产品等。推出TOKIT,意味着纯米科技开启一个向高端拓展的新阶段。

虽然TOKIT今年3月才发布,但早在2017年5月就由郭文祺开始主导初期品牌定位、产品规划与设计了。TOKIT 品牌名称由英文“ To Kitchen”含义衍生而来,整个定位过程是先有产品定义、产品设计再有品牌定义,所以才可做到6款产品一起推出。

这种统一规划全系列产品的思路,早在郭文祺在和硕帮九阳做设计时就已有,直到加入纯米之后才有机会落地。当我们把均由纯米科技创制的米家产品系列和TOKIT的产品系列摆在一起,扑面而来的是设计语言和视觉特征鲜明、却又有很大差异的强烈“家族感”,呈现了设计团队依据不同的品牌定位驾驭产品设计系统调性的专业水准。

“米家”与“TOKIT”两大产品系统家族感鲜明

在一体化规划TOKIT的产品定位、品牌定位时,郭文祺带领的团队进行了深入分析:TOKIT定位的是一、二线城市的年轻高端用户,他们一是具有影响力的主流消费群,二是有一个共同特质——不希望跟父母用一样的东西。但在家电类品牌中可选择的非常少,一是无印良品,另一个就是小米,但应该有更多选择才对。

因为已经做了米家的产品,所以纯米设计团队深知小米的设计哲学——追求极致性价比,不让用户在非核心功能元素上多花钱,而且小米用户对售价高一点的商品接受度低,所以必须在诸多限制条件下把米家的产品做到极致。

但TOKIT所聚焦的是一个新的市场空间——介于舶来品跟国产品牌中间、主打智能高端厨电的国产品牌空间,利用中国已在互联网生活方式取得的优势,为消费升级背景下的高端用户提供极致体验的高品质产品。因此,TOKIT的品牌定位与拓展策略要高于米家。

而且,TOKIT要做厨房的配角而不是主角,用户才是主角。因为用户对产品认知已发生变化——在家电从无到有阶段,用户需要家电上彰显的很多元素彰显“我有”;现在大家都有了,开始从“我有”向“好用”提升,令厨电产品退居为厨房的配角。所以,TOKIT的整体产品设计强调“隐科技”概念,用“熄屏”思路把每款产品的主视面都做成整体素静的大面积黑色,隐去很多特征。这种产品设计策略是为了满足所谓“熄屏”就是不用它时很干净,不会干扰你的视线;需要它时一碰logo,所有功能都被唤醒亮起,开始为你服务。

TOKIT产品设计理念中的“隐科技” 分析

 

此外,TOKIT团队在规划品牌时就已清醒认识到,要让用户对这个品牌留下深刻印象,除了产品、logo之外还要有其他介质,最后选择了“声音设计”建立品牌的声音识别,让人们不进厨房就能够从开关机音乐中知道你家有TOKIT产品。通过创建自己的功能执行音乐标准, TOKIT的系列产品获得了实体交互的突破,构建出包括硬件、软件、操控感、声音、灯光多介质混成的新型完整交互设计系统,把产品使用体验提升到厨电行业的全新高度。

纯米科技发展战略的框架图

 

郭文祺认为,TOKIT品牌才刚刚开始,在做自主品牌这条路上,纯米科技至少要花3-5年才能慢慢产生效益。为米家持续创造新产品,一段较长时间内都会是纯米的主要营收来源,公司肯定要把配合小米的发展战略放在首位。但长远来看,正像纯米的TOKIT、知吾煮、圈厨都在同步打造自主品牌一样,从品牌到产品的全面升级,一定是小米系企业面向未来的主流。

(全稿完)

扫码阅读更多纯米科技与TOKIT资讯

扫码关注 BDDWATCH 公众号

 

童慧明
tonghuiming@bddwat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