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从平庸到优秀,从优秀到专业

杨万里:从平庸到优秀,从优秀到专业

 BDD View  

“创业时代:设计驱动型品牌GAFA精英”主题论坛
时间:2021年12月10日14:00-17:00
地点:广美大学城校区900人报告厅

以下为论坛现场演讲的文字稿,经删减分节和修改确认。

每当我们提到设计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谈论天赋的重要性。但仅从我自身经历来说,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人,我一直在尝试用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是我从大学到毕业再到创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经验总结。

绝大部分进入美院设计专业的同学们应该都会抱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就是成为一名优秀设计师。这种对于「优秀设计师」的定义可以具体到获得更多的设计奖项、被媒体报道、设计的产品被更多人使用、被用户赞扬等等……很多同学在这个学习过程会遇到一些挫折,进而开始自我怀疑:我是不是没有天赋?为什么一直原地踏步?该如何去成长?自己到底是适不适合这个专业?

我曾经也怀疑过自己:到底适合不适合一直走设计这条路?有没有天赋?能不能做出成绩?我刚进入广美的时候,是全班唯一一个不敢上台汇报课堂作业的,因为我来自于一个小地方,我对外界事物的了解、审美还有沟通能力与其他同学还有很大的差距。后来我通过一些方法提升了自己,但我想先强调一点,一切方法的背后都基于时间的付出。正因如此,当我比身边的所有人都付出更多的时候,即便取得了更好的成绩,我也没资格谈论天赋。

大家对我的一些了解和认知,基本上是大三、大四在生活设计工作室和工作后的一些作品和产品,但很少人看过我更早期的一些作品。这是我大一学期末时小组作业的一个ppt片头动画,我当时还觉得它很帅,很有设计感。在座有哪位同学会比我做得更差吗?没有,说明大家的起点都比我高。

毕业以后,我联合创立过两个品牌:「东匠DONJON」家居主要是针对高端的TO B市场,最近在做的「CHANCOO橙厨」小家电是专门针对精致女性的个人消费者市场。今天我想从两个阶段来谈谈自己的经历——从平庸到优秀,从优秀到专业。前面讲的是大学阶段,后面的是创业阶段。在学生时期先力求做到「优秀」,因为「专业」是严肃的,只有经历过真金白银的实战才能谈专业。

 

工作方法:看-收-做

 

为什么我以前会做出那种风格的PPT?右边这张图是我2020年国庆节那天在北京的朝阳大悦城附近看到的,在如此现代化的地方旁边的一个公园里,一进门就是这个娱乐设施,它一直在旋转,背景音乐是汪峰的《飞得更高》——我国公共设施的标准特色。当时我就瞬间悟了,是不是感觉左右图像是一个人做出来的东西?原来我当初大一很丑的那些作业是有原因的!不能只怪我自己,社会也有责任。这个东西小区有、超市门口有、公园有,我们从小到大那么多年看到的和玩的都是这样的东西。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专门且刻意的训练,它会伴随你一辈子。还记得大学时张剑老师经常说的,做设计宁愿先眼高手低,审美是最难提升的,手头功夫报个软件班就能解决。所以要改变平庸的审美,最重要的就是「看」。

关于「看」,我有两个从大学一直坚持到现在的方法,这是让我尽可能比别人做得更好、更全面的两个方法——「树状阅读法」和「邮件订阅法」。

说到树状阅读法,直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大家平时可能会习惯用手机、iPad看案例,但是我只允许自己用电脑看。我如果在一个页面看到觉得不错的图,不会直接点进去,而是先生成一个新的标签页,让它先留在顶部的标签栏,然后继续看这一页的其他好东西,这样就可以避免遗漏。我对我们的设计师也是这个要求,即便最后扩散成了几十到上百个标签页,也要强制自己看完,今天看不完那就明天继续,看不完绝不许关掉。而手机上是很难实现这个操作的,只会越看越聚焦。

邮件订阅法是更考验人的,我从大一到现在都在用这个方法,现在大家可能会用公众号看一些设计资讯,其实这些资讯在搬运的过程中都经过了删减和滞后。我每天会定时收到4-6封从国外源头网站发来邮件,里面包含了艺术、建筑、室内装修、插画、服装、年度最佳广告视频和产品等等内容。我粗算了一下,如果每天看4封邮件,每封邮件有10个作品,一年365天,12年就是17万。每天看一点,每周未读邮件清零,即便你这个月都非常忙,这些未读邮件永远都在那里,约20万个作品的浏览量,还没包括我在其他平台看的资料。这个习惯我一直保持到今天,明天、后天甚至接下来的很多年都是如此,这种量的积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弥补回来的。

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看了那么多资料,一个月后你能记住几个?更别说一年后了。如何尽可能地让每次浏览都发挥价值?现在是智能时代,烂笔头自然也就升级成了各种好用的软件工具。我要求公司所有人都会用OneNote来整理资料(不仅仅是设计资料),而不是整理到电脑文件夹里,因为前者最重要的就是方便查看,如果收了不看那就成了毫无意义的行为。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各种资讯,比如我在朋友圈临时看到好的拍摄素材,我就保存进去,还会附上简单文字指明以后的参考方向,今天积累两张,明天积累两张。不管是产品参考、不同风格的拍摄参考还是文案参考,甚至是商业文章的摘抄或读书笔记等等……我的电脑随时都在记录有用的素材,时刻都在为未来可能遇到的工作做准备。

所以在进入新项目时我经常能快速提出好些想法和观点,在外人看来这就是所谓的「天赋」,其实都是背后的笨方法准备出来的结果。

为什么我比别人起点低,最后也能做出还不错的成绩?因为已经养成了一般人短时间内无法做到的记录习惯,我持续地在储备东西,这就是我的持续竞争力。设计师自身的价值在于能为公司创造价值,产品的计划就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当你一直在创造价值,自然就会有无数的机会来找你。

看了那么多东西,收集了那么多东西之后,接下来是「做」。不会炒菜怎么做厨师?大一学生要先学软件。我学软件是全班学得最慢的,别人都学懂了,我还要请教别人。在我们还不会创作的时候,可以先尝试模仿学习别人的优秀案例来成长。

刚学会软件的几个基本功能后,第一次作业我先模仿了马岩松的梦露大厦做了一组花瓶,感觉还不错。第二次是建模课程作业,因为刚了解了软件基本功能,其他同学一般都选择建一颗螺丝钉或一个铁锤,难点的就是智能手机,而我直接选择了最最最难的——建了一整辆跑车的外壳。当别人去市中心逛街、看电影的时候,我花了整整两周的时间来建模,它的一个轮毂都已经极其复杂。最后我的成绩竟然连高分都没达到,我猜可能老师也觉得这是下载的吧,但我反而很高兴,因为我已经挑战了一个非常规难度。在你尝试学会创作之前,尽可能先把基础打得足够扎实,要去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其实我做的这一切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时间的付出。不要轻信网上和电影里对设计大师的描绘,今天去法国旅游,明天在海边画个图就拿几百万,那是偶像剧,绝大部分行业都是付出和收获成正比的。

 

从平庸到优秀

 

大二的时候我主要去模仿、去造型,还没有真正创造过作品。在准备进入大三的暑假,张剑老师第一次带我们去尝试真正的创作。在广州的暑假,宿舍是不开空调的,当时我们班没有一个人是整个暑假都待在学校的。我用一整个暑假完成了3件作品,其实背后共做了十几个失败方案。在国内受邀参加2012年意大利米兰家具展里我是唯一的在校学生,并同时拿下了当时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为坐而设计」大奖赛的金奖和铜奖。从最左边椅子和手推车的简单功能组合,到椅子和运动健康结合的夸张表达,再到最右边「请勿打扰」的艺术化手法,我用一个暑假就看出自己的变化了,我已经学会了如何去创作。

获奖给予了我自信,让我正式进入大三的时候更加坚定了方向。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我依然没回家,连家里人想见我都得来学校。整个暑假我直接睡在老师的办公室里,因为那里有空调!连牙膏、毛巾都在那,只有洗澡的时候才回一下宿舍。

从模仿、参考到组合,再到毕业创作,我每个阶段的蜕变都非常明显。杯子装了热水的时候,杯盖上的水汽会滴到桌上。既然这个问题解决不了,那就让它浪漫柔和一点,南方多云、经常下雨,所以我创作了《云雨杯盖》。有了云和雨之后,你会更期待下一次和这场雨的邂逅。

雨水润物细无声,和植物的攀爬生长、浇灌十分契合,植物忘了浇灌就会死亡,所以创作了可以自行浇灌的《云雨花架》。植物的死亡让我想到花开花落也是自然现象,它不应该是一种悲伤的体现,那这种浪漫的视角能否用来看待人生呢?所以我创作了《天上云间》骨灰盒。当和孩子讲述亲人的离开时,可以浪漫的说“Ta去了天上,住在了云里”,从而转化人们对于死亡的陈旧观念。

在成长过程中,我还有很多其他作品,这里只是选择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节点和大家分享。我的起点比很多人都低,我的蜕变完完全全是通过时间的投入和方法实现的,这从我的作品中就能看到。当做到这些的时候,你已经从一个平庸的学生变为了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但是毕业以后进入社会光是优秀还不够,还要成为专业的设计师,专业意味着更多的责任。

 

从优秀到专业

 

我第一次做的品牌「东匠DONJON」经常服务的是奥迪这些名头响亮的高端客户,工艺不惜成本,满足了设计师的极致追求。我甚至还亲自画了产品视频的脚本,整个视频在视觉上很有冲击力。从我们当时的设计可以看出,那时候做产品的视角仅仅是美学,这个产品甚至摆在了日本设计大师黑川雅之的别墅里。

的确,这些产品都卖给了顶级的客户,被送到了500强公司老总、副总的家里,买的人不用、用的人不买。参加展会的时候,包括身边的人经常会问:这是做什么的?我后来才感触到那时过分自我的状态,其实专业设计师要学会做平衡。

现在这个品牌还在运营。但在做「橙厨」的时候,我想去和真正的终端用户对话,从大学时代的那种优秀,转变为真正的专业,真正地进行价值创造。

说回到「看」,最低要求是只看本专业的设计,好一点是跨专业看建筑、平面、奢侈品、服装等等,但作为一个专业设计师真正要看的,其实是市场、行业资讯,以及去看目标用户看的东西。

如果要做精致女性用户群体,就要了解她们的审美。但大部分产品公司的负责人都是男性,甚至是年长男性,那么手机里刷的软件、喝的饮品就和目标用户不一样,对美的理解肯定也不一样。某天,我做新产品的时候用了一个没有任何根据的颜色,最后我在最近一直喝的某款饮料的包装配色中找到了缘由。从我把饮料从冰柜里拿出来,到反复从办公桌旁拿起再到喝完的整个过程,它的形态、包装色彩都在潜移默化地植入我的潜意识里。所以要尽可能地和用户做一样的事情,跟着看她们看的内容、看她们的评论,才更能了解她们,而不是仅仅通过阅读几篇行业分析文章的方式,这同样需要时间的累积才能产生质的变化。

随着我们关注的东西越来越多,涉及到的专业内容也越来越多。我在白天忙碌时临时碰到的某个有用想法都会先存入相册或备忘录里,每到晚上11点必须整理一天下来零碎搜集到的文字和图片,这个工作提醒是一年365天不间断重复的。我也要求公司所有员工用OneNote+语音助手提醒的方法,提醒自己每天整理所有渠道来源的有用讯息。绝大部分人都是经常忘了自以为能记得的事情,因为我以前也经常遇到这个问题,所以我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并将其养成了习惯。在我们公司是不允许“忘了”这样的低级错误的,所以记录和设置提醒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有句话叫做“每一步都算数”,你只有积累得比别人多,才有可能做得比别人更好。

也正是这些早期的零碎整理,最后才演变出我们的产品。比如右边那个女士手里提着的小包包,是我在设计榨汁机之前,在朋友圈里看到的一张照片,当时也只是先临时存下来作为方向参考之一。到产品设计阶段,再根据之前零碎整理出来的方向去做深化尝试,自然而然就有了我们现在这款榨汁机。这些事情,如果不是有平时的收集整理,当你需要时才专门去做的话是根本想不出来的。你永远不知道哪个环节、哪个细节能创造价值,你只有每天每时每刻永远做好准备,才有可能等到那个机会。而不是需要了才去做,或者天真地躺平让机会来找你。

我把这些年来总结的方法用在公司上,甚至是用在市场竞争上,目前还没有遇到不好的结果。设计新产品常常需要接触全新的领域和知识,这套方法可以保证我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状态,到能够在每个环节都尽可能做得比其他人好一些。我把这个方法分享给其他人,即便他们只做到了其中某一部分,无一例外都让他们的工作成果提升很多。

今天的论坛主题是《创业时代》,我觉得创业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远比设计师日常工作要复杂得多。如果你最终的目标是创业,那么一定要尽可能形成一套方法,让自己可以源源不断地输出高质量的结果,而不是让公司、合作伙伴、员工,以及自己的成功与否依赖于灵感,这是非常不可靠和不负责任的,我前面也提到,专业意味着更多的责任。这就是我今天想强调的,能够让你持续不断地输出高质量结果的方法。

公司之前在北京,今年在深圳宝安区设立了研发办公室,正式地打造更加完善的团队。「橙厨便携榨汁机」是品牌的第一款产品,验证了我们的这种做事方法的确能撬动商业价值。后面还有很多的新品在进行和计划中,希望有认可我们做事方法的有能之士,一起来做一些有挑战有意义的事情。

我曾经是一个不敢上台汇报课堂作业的人,今天能站在母校900人的报告厅上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了。即便我今天站在这里已经汗流浃背,也要把它讲完,这是我对自己的挑战。非常感谢今天的分享机会,谢谢大家。

(END)

扫码关注【CHANCOO橙厨】微信公众号

BDD观察者
hi@bddwatch.com

“风佑设计,劲吹华夏,赋能创新,涅槃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