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帆:从业与创业

林帆:从业与创业

 BDD View  

“创业时代:设计驱动型品牌GAFA精英”主题论坛
时间:2021年12月10日14:00-17:00
地点:广美大学城校区900人报告厅

以下为论坛现场演讲的文字稿,经删减分节和修改确认。

这个讲座主要是分享我毕业21年来的一些经历,将从三个主题展开:一是我在国外设计公司工作的一些体会;二是KACO品牌的介绍;三是我对形式和功能的理解。

 

东西方设计流程比较

 

我毕业后在国内主要做平面设计,而大部分工业设计经历都是在国外的设计公司。为了说明东西方对产品设计理解的差异,我从我曾任职的公司中挑选了两家,分别来讲讲它们的工作流程。

首先是韩国的MOTODESIGN设计公司。它创立于1998年,2004年到2005年间我在那里工作。在那里,做项目的第一步就是不断画草图,这些草图是内部交流用的,绝不对外,上司看过你的idea后再继续深化。第二步是design sketch,即效果图,他们的画画方式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他们会画有六七十层的黑白效果图。为什么要先画成灰色的?因为在第三步里,一个方案可以变幻出不同的色彩方案,比如拉丝的、氧化的……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这张图只算一个方案,但是画成这样就可以随便变颜色。

最后一步是模型,当时还没有3D打印,模型全手工制作,非常精致,联想手机发布就是用这种模型去做。日韩的模型工作室非常认真严谨。打个比方,为了做这个按键的黑色,他们反复喷漆5次都不满意,磨得底色都已经有点花了,然后又重头来做。即使是很小的细节,他们也非常注重,所以他们的模型非常精美。

他们的设计流程是直箭头发展,一开始可能有3个概念,然后不断地细化、执行,最终得到一个成果,中国或其他亚洲企业经常按这种方式做。

接下来,我再分享美国SPECKDESIGN设计公司的方式。这家公司的模式和IDEO非常像,因为有两个创始人都是从那里出来的。我们当时做的是交换机和通信类产品,公司的大客户是苹果、华为、华赛等等。我刚进去的时候非常痛苦,因为这家公司以技术著称,公司里面除了我之外,所有的员工包括设计师都是工科出身,只有我一个人是美院毕业的。在强势的工科背景下,他们的东西都很技术化,非常难。我们也画草图,但这些草图不是用于内部交流,而是给客户看的,第一次提案不会直接给效果图。

有一次做项目的时候,我很快地画了一张效果图,美国的总监一看,说“OK,我们做完了,不用再做了,可以去喝酒了”,这是他半开玩笑地说。为什么?因为他觉得我已经把这个方案画死了,画得太具体、太漂亮。他们不需要那么漂亮的东西,如果像韩国企业那样把图画得非常精美,这个项目就已经完成了,没有发展空间了,所以第一轮提案必须是草图。

记得2000年左右的时候,广州有家公司找了美国某著名企业为美的做一些电饭锅的方案。我看到他们的提案后惊呆了,就是一张非常潦草的草图。当时美的的团队看不懂,觉得被忽悠了,花了那么多钱才得来两张草图。但其实他们给的不是最终方案,而是方向,然后再用草图去做第一轮草案。第二轮提案是直接手工做模型。

这是SPECKDESIGN帮华为做的光纤模块提案,还不是产品,只是机柜里的一个设备,当年也拿了红点奖。这些都是在模型车间里用泡沫做的,没有任何质感。屏幕上第一排第二个有一个贴着树叶图案的绿色模型。华为的老大看到后,立马打电话过来破口大骂:“你们为什么做这样的提案给我?要我怎么做?”他没有理解,方案的意思是指绿色环保方向,可能用环保材料等方式去做,不是说它最终就长这个样子。所以韩国公司的提案更适合中国,因为看得明白,很容易就能判断这个东西用不锈钢去做的成本是多少。而SPECKDESIGN的工程团队是由老外带领的,优势在于结构。当团队向中国客户提案的时候,他们往往难以抉择,因为不知道最终是塑料的还是铝合金的,颜色又是什么?

SPECKDESIGN在项目中采取的是开放式策略,整个设计流程是一个波浪线而非箭头,最后的结果是不可预见的。打个比方,从方形的概念出发,接下来是形状(长方形、扁形、带圆角……),然后是颜色和材料(红色、白色、黑色……),再下一步就是表面处理(拉丝、半透明、亮面……)。在第一阶段已经和客户确认后,双方就不会改变方向,如果中途觉得可以形成另外一个方案,他们就会引出新的项目,不断地发展、推进。这是一个不断发散再收缩的模式,允许在任何阶段有创新思维的加入,而不像很多亚洲设计公司只有收缩的过程。

两个国家有着不同的公司文化,这里不分对错,只是在于哪种模式更适合我们自己。

 

极致的设计态度

 

KACO品牌是我和拍档于2011年在上海创立的,我主要负责研发。品牌强调“极致”的概念,无论是设计,还是服务、质量,都要做到极致。同一个品牌不可能同时卖2元和2000元的笔,就像法拉利不会卖QQ,联合利华要有海飞丝等品牌。我们旗下有两个品牌针对两大细分市场:KACO的产品价格比较贵,KACOGREEN代表年轻群体,主要面向学生市场,因为学生文具占有比重大。

从一开始,我就明确了公司的三个设计理念:化繁为简、极致品质、恒久经典。三者是有内在关联性的,即越是简单的东西越需要好的品质表现,如果设计和品质能做到极致,最后的产品必定是经典的、恒久的。我常说,“仿的iPhone和真的iPhone设计都是一样的,但没有了品质和工艺,就达不到apple要表达的东西。

KACO从2014年开始参加世界各大设计比赛,至今已获得30多个国内外专业设计奖项。从专业角度来说,我觉得这不是最重要的,它的价值主要在于商业,对品牌的建设比较重要。

我们的供应链布局在全球,除了中国大陆、中国台湾,还有日本、德国、奥地利的供应商参与生产。因为我们要做的是非常极致的工艺,中国目前还有差距,产品在国外的售价也高很多,我们会根据不同的案子去选择不同的供应链。目前KACO的产品已经在超过35个国家与地区销售,但外销整体占比只有10%左右。2011年KACO的年销售额是10万,到2021年12月年销售额3.4亿,用10年的时间从10万增长到3.4亿,我觉得还是比较健康的发展。

我是学设计出身,接下来具体聊一下设计的部分。

我们品牌的第一个产品是一支铝合金管笔。这是它的第一轮提案,它的外观看起来常见,但其实有很多不一样的细节,我非常喜欢这种极简而高贵的风格。它的笔身和笔嘴有落差,笔头是联动的,整套工艺必须采用CNC铝管,但这个结构可能导致里面的空间不够。图纸交到工厂之后,工程师就说“这个东西要改”,我当时非常不开心,难道我们不能做与众不同的东西吗?我写了一封很长的邮件去反驳他。工程师没有生气,赞同我们对设计的坚持,但他还是说要改,为什么?他说我们是一个新的品牌,没有任何知名度,如果非要用CNC铝管,这支笔就要卖两三百元,如此高的市场价位势必会影响产品推广。

为什么消费者不买凌美钢笔、派克钢笔,而要买一个不知名的品牌?那么我们就要从低价位切入,让产品养活公司。明确目标后,工程师十分高兴地配合我们进行深化修改。第一,取消笔架和尖头,填平笔夹处的凸起,这样就不需要用CNC的铝管,大大降低了成本。第二,塑料顶帽由内嵌入铝管改成外插式,做成封顶,避免模具出错。在把所有细节都仔细考虑后,产品最终成本从几百元变成5元。

10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严格把控每个产品的工艺细节。这支笔出现的按键logo方向不一致、分模线明显、笔头塑料缩水等细微问题我们都一一解决。产品最终上市之后,一举拿下台湾金点奖。产品上市几年后,我们不断修改它的配色、材质,在这些点上我并没有那么坚持。

这是我们的另外一款笔,它的三角形管要用CNC的铝管做。在做这个产品的时候,品牌已经成长起来了,有钱做一两百元的东西。效果图出来后,我第一反应是它最难的点不在于造型,而是笔夹的末端处理,工厂对此肯定会有意见。为什么?因为这是一根折弯的钢条,每根钢条切割后要花费很多精力才能打磨成圆角。果不其然,过了两天,他们的工程部打电话来问能不能改加一个收尾点,这样就不用磨了。我和我们经理说,如果是这样,这个项目就不用做下去了。

所以一个成熟的设计师必须知道什么该坚持,所有的改动都必须合理,不是所有的改动都可以接受。做成工厂所说的那样,其实这个产品就没有意义了。后来工厂还是帮我磨圆了这个切割面,最终的成品和和效果图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是顶帽由等边三角改成了圆形,缩短了CNC的时间,减少了装配误差。这是我可以接受的方面,因为不影响整体设计。

通过这两个产品,我想说,设计师必须要坚持,但是要明白你坚持的是什么。

KACO主要是做桌面文具,除此之外还有杯壶、背包等产品,这是我们的一些获奖作品。这个背包是用杜邦纸做的,当时保时捷的电车发布会就是用它去做礼品。右边这支笔是一个在日本生活了20多年的瑞士设计师和我们合作做的,非常简洁,但中国目前还生产不出来。

 

形式和功能的平衡

 

最后分享我的一些设计理念。我觉得无论是做设计师,还是做设计品牌、设计公司,都必须要整理出自己的理念。如果无法形成理念,公司就会随波逐流,很快被淘汰。中国以及国外的很多设计公司都已经渐渐没落了,因为它们只是赚钱,没有自己的理念。所以必须要有自己的理念,哪怕是错误的也没关系,可以不断修正。

我在上学的时候,就在想什么是中国设计?中国风格不应该就是在电脑上印个书法。无印良品的东西没有印上日本的符号,因为它的设计理念是从日本的哲学出发。所以中国的理念是什么?我联想到中医讲究平衡,我觉得我的性格和作品都在追求一种「平衡」。

平衡还有另外一个词来表达——中庸。很多人觉得中庸是一个负面的词,其实它是很有哲学智慧的,就像身体一样,设计需要平衡,平衡了就成功了。那我们要平衡什么?我觉得百年现代设计史中的所有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的创立,都是在讲「形式」和「功能」的平衡。

但什么是形式?什么是功能?我想到了多年前香港有个展览叫做“不知道做什么的设计”它搜集了世界各地稀奇古怪的小玩意,但不说明用途,而是要每个观众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写产品的功能。展览最后把这些搜集到的留言汇编成一本书,发现不同人对这些物品的理解千奇百怪,反过来为这些物品创造了新的使用功能。所以说,形式可以创造功能。

我举另外一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功能。这里有两个手表,右边是飞行员用的手表,它的功能就是看时间。飞行员在夜晚的高空中高速飞行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准确地看见时间,所以表盘的设计肯定是最清晰直接的。但左边这块卡地亚手表的功能已经不再是看时间了,它的功能是提升社会地位、体现品位。如果只是要看时间,5块钱的电子表就可以解决,而卡地亚手表的形式、材料都在表达一种高品质生活。所以这两个手表的定位不一样,设计就完全不一样。所以做产品的时候,必须要先明确它真正的功能,然后再去平衡。

我们的产品就像一个跷跷板,它的两端分别是形式和功能,有些项目重形式,有些项目重功能,有些是两个都重要,我们不断在寻找这个变化的支点。

但我觉得这个模型还是太简单了,毕竟这是100年前提出的东西。我们现在要平衡的是品牌、市场、产品定位、产品语言、目标人群、成本、技术、材料、创意等等,不只是做一个对的产品。我们看待这些东西的维度,必须从二维转向三维,不再是平衡一条线,而是一个面,这是难度的升维。所有这些要考虑的因素都在上面占了一定位置,随着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项目定位,它们的大小、高度会发生变化。做品牌或做产品必须要找到这么一个复杂的面,并且在下面找到支点,不然它就塌了。

所以「优秀的设计是一种完美的平衡」,这是我个人总结的设计理念,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END)

扫码关注 KACO 公众号

BDD观察者
hi@bddwatch.com

“风佑设计,劲吹华夏,赋能创新,涅槃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