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轲:形式追随技术

郦轲:形式追随技术

 BDD View  

 

「设计驱动型品牌范式增长力」
深圳设计周论坛回顾

点击下方链接回看直播👇

https://yszlive.sztv.com.cn/watch/86075?source=mobile

演讲人:郦轲
AMIRO 联合创始人|首席产品官
时间:2021年12月26日 14:00-18:00
地点:深圳市深业上城城市云客厅

以下为郦轲先生于2021年12月26日在深圳设计周《BDDForum|设计驱动型品牌范式增长力》论坛演讲的文字稿,经删减分节和本人修改确认。

先简单介绍一下AMIRO,我们最早是以智能化妆镜而出名,在整个化妆镜类目里的市场份额一直超过50%。2019-2020年,我们主推脱毛仪产品,自此正式地进入美容系品类。2021年我们主推射频仪品类,之前行业里都是日本的雅萌、以色列的TriPollar之类的外国品牌,而现在我们已经成为行业第二。我们的核心思考点在于怎样创造和定义一个美护新物种,而我们公司主要的使命就是不断地研发和应用前沿的医疗技术,创造有效、轻松的变美体验。我们公司在2015年成立,在2020年完成了C轮融资,先后获得真格、小米、清流、达晨、腾讯等机构投资。

我和我的合伙人王念欧都是浙江大学工业设计系毕业的,毕业后我去了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读博士,但是发现确实不适合我,所以读了半年就灰溜溜地回来了,因为还是想创业。我在读书和工作的时候拿过非常多的奖,但我今天更想谈论作为一个理工科的设计师,是怎么做设计的。

我们在创业和工作的初期,经常会听一些非常成功的前辈分享经验,然后我们会问:商业到底有没有规律可循?商业里的设计应该发挥什么价值?从时尚、历史、潮流、卖货的角度,所有前辈说的都是对的,但问题的关键是适合自己的才是对的:第一,你要找到自己行业的底层逻辑,第二,你要思考行业的底层逻辑跟自己的能力是不是匹配。所以我以AMIRO为例,和大家分享我们这个行业做设计定位的方式。

 

找到行业的底层逻辑

 

我们先来看一下整个美容仪器行业的需求和技术变革。美容仪这个行业其实是在2010年左右由科莱丽洗脸仪开启的。仅仅3年后,Foreo推出了硅胶洗脸仪,一举抢占市场,那时候我在美国读书,也买了两三台带回家。我为什么买它?一,它长得好看;二,它是硅胶的,不容易伤脸。我们在2016-2017年创业的时候也做过美容仪,当时整个行业已经飞速下行,因为当时的洁面仪没什么技术含量,所以被60-70块钱的产品抢占了市场。

真正有趣的点是,洗脸仪在飞速下行的同时,导入导出仪的市场在飞速上升,而且它的市场体量迁移率和洗脸仪几乎一模一样。这就说明,用户对于深层清洁不伤肤的需求其实一直都没有变,变的是新技术出现的时候会迅速抢占原有的市场,这就是这个行业的逻辑底层。

第二个有趣的点是,美容仪器市场是一个高速增长的行业,未来3-5年内,仅仅在中国就有机会做到1000亿以上。但今天几乎99%的产品都将重心放在了包装、市场宣传、明星代言上。营销当然重要,我们也要请明星。但如果想要在未来长期地占领这个行业,我们更要坚持它的底层逻辑。现在整个美容仪器行业非常像早期的手机市场:在诺基亚的年代,很多人有个idea,就去代工厂做一款手机,然后分发渠道,就开始疯狂卖;直到苹果出现之后,大家发现原来人们真正的需求是在信息交互,而这种变革是由技术推动的。

那么我们这个行业的技术在哪里?所有人第一反应都会想到,家用美容仪是医美产品的降维。这是个非常通顺的逻辑,所以很多人就把各种医美技术加到手持美容仪里面。我们也认识了一些大型医美仪器的公司,那他们的技术又是从哪来的?医美当然是从医学来的,总不至于说从美学中来的。然后我们又继续往下深挖,看现在医学到底发展到什么地步了。所以我们花了几年的时间,投入了过亿的研发经费,在多所中国顶级985大学和医院都设立了联合研究中心,专门研究如何将前沿医疗技术,真正落地成为更好更简单的美容体验

我们也惊喜地发现,之前总以为国外的医美技术有多好,其实中国在色素和抗衰上的科研能力和科研基础早就已经世界第一了,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所以在接触了很多教授、医生之后,以及了解了很多新的技术应用之后,我们发现,其实那些未来3-5年的看似科幻的技术,是会在商业的催化下加速到来的。而我们这个行业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那些好的前沿医疗技术降维,转化成安全又简单的美容体验。

 

精准定位自身能力

 

我们这个行业是技术变革推动的,而不仅仅是商业卖货、渠道通路或资金量的多少。既然行业的底层逻辑在于技术,我们到底能不能做?这个问题很重要。以前我在麻省理工做的是全自动化的无土栽培植物工厂,将生物的光学、营养培育和工业设计结合,用设计的方法解决未来农业的问题。我在浙大接受的教育其实都是技术类的,在校期间还拿了很多概念奖,包括2012年、2013年的红点至尊奖。所以回看自己的过往之后,我觉得我们具备这方面的潜能,但是要找到更精准的定位。

AMIRO创立之初就是做智能镜,我们一直希望通过光电技术去创造一些智能新物种,让女孩变美这件事变得更加简单、轻松。所以再次细化定位的时候,发现我们的核心设计能力就是对于未来的想象力。我们一开始就做了很多概念奖,我们有持续挖掘技术并转化为产品体验的能力,这是我们几个创始人的基因,确实也跟这个行业的底层逻辑相吻合。因此这几年我们跑得越来越快,每年营业额翻3倍左右,现在年营业额在前台的数据大概是6.5亿,实收大概是4-5亿。所以每一个行业都讲究飞轮效应,你要不断地推着它往前转动。

所以AMIRO的设计团队会稍微有点非主流,现在我们公司大概是300人左右,但工业设计师只有3人,所以今天也想借此机会看看有没有人愿意加入我们团队。我们对于每一个工业设计师的灌输和培养非常地非主流,但可以培养出战斗力极强的工程设计师。

首先,我们的工业设计师进公司第一个月不会做设计,而是先阅读文献了解行业技术。比如要弄清楚基底膜是什么,由哪些物质组成,不同层级的皮肤储存的胶原蛋白型号是不一样的,而真正要让脸变嫩是要改变Ⅲ型胶原蛋白的比例……设计师只有懂得了技术原理,才能去做产品,这是必须要学的。其次,我会带着我们的设计师去走访高校,每当遇到技术上的瓶颈时,我们就去请教有前沿技术的人。我们其实并没有真正地创造技术,我们只是把前沿的医疗技术通过体验和设计的方式落地而已。第三,我们的设计团队必须要有很好的动手能力,去做一些非常有趣的小demo。比方说,在手机镜头前加个双波段滤光片后,裸眼就能看见脸上的油脂。我们会立即去做这种小试验,这对于公司未来就是一个技术积累。最后,我们我们还花钱让大家去感受美好生活。我们经常去一些人均3000块钱的餐厅聚餐,让大家在做技术之余重视美感,但确实现在体验美好的成本也是越来越高。

 

将技术转化为用户体验

 

接下来就顺理成章地进入到产品设计。我们为什么在化妆镜市场上是第一名,而且已经保持将近4年。从最初的市场占有率10%,飙到后来的70%,现在回落到60%,我们的产品设计一直都没变过。所以我个人觉得,好设计的评价标准就是,如果一个产品完成之后,几年内都没有什么修改的余地,那这个产品就做对了。

在看整个化妆镜行业的时候,我们发现之前的化妆镜更多是以照亮为目的,而不是照得准和清晰。干一行爱一行,我自己也化妆,我化妆的时候就会明显地发现,尤其是在一些酒店,灯可能是点光源、两边侧光源或强光源,导致在镜子里完全看不清楚粉底的轻重,我只能凭感觉经验去弄。还有,女生一般会带2-3支口红旅行,在那些光源下,是完全看不清楚口红的颜色是否搭配当天的穿着、场合的,也是只能凭经验。

所以如果再遵循以前的模式去做化妆镜,让用户在灯光相对昏暗的情况下凭经验化妆,我觉得就不是一个好产品。于是我们重新定义和改造了化妆镜技术。我们只用了两颗灯珠,加上手机导光板,就能够精准地调节整个光路的聚集性、均匀度,真正做到无色差。因为只有两颗灯珠,就能用市面上最贵最好的灯珠,这种光源的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技术是这个产品的核心卖点,但如果给男生或一些化妆经验不丰富的小白看,要怎么让他们理解?这个时候设计就变得很重要——我们要不一样,用设计告诉他们什么是高科技的好东西,使之与一般的家居化妆镜区别开来。所以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有那么些冲动,我当时很执着,就是想把底盘去掉,做出绝对不一样的形式和质感。因为我之前在淘宝工作过,我知道用户在一张页面的停留时间不会超过5秒,5秒就要让用户知道你是高科技,别人是low货,这是设计的美学在发挥作用。

然后说一下美容仪,美容仪是我们正式推出多极射频技术的产品。这个技术最先用于非侵入式食道癌治疗,降维到无创肾结石治疗,然后再到美容行业的热玛吉,最后家用化变成我们的多级射频仪。我们直接找到了技术的源头——开创射频技术治疗食道癌的院士,因为只有他才懂得里面的底层逻辑。

这个产品的商业效果非常好,有时候事情就是实力和幸运促成的。在2021年8月29号的晚上,我偶然参加了产品在杭州的直播,当晚我们就干了3400万,那个时候产品才刚刚准备好;同年11月我们正式地干掉了宙斯和以色列的TriPollar;2022年我们希望凭借自身过硬的技术,超越那个日本品牌。

 

畅想未来科技革命

 

做工业设计的人都知道,我们今天的产品往往都是2-3年前做的东西。所以今天我们做的东西,就是未来。我们正在研发一台非常牛逼的镜子,集合了皮肤检测、超声波检测等技术,将在两年内上市,到时候就是真正的iPhone时代要来了。所以智能时代在技术驱动下,产品的形式也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改变

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以前在麻省理工读书的时候,我所在的媒体实验室做的一些未来产品。

第一个是「产品分子化」,就是产品未来可能会以越来越无形的方式发展,因为它的技术压缩率会越来越高,以及人们对于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离散,就像区块链、元宇宙这些概念,所以产品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分子化、隐形化。这个案例就是垃圾桶里面的气味传感器,有了这个传感器,环卫工人就不用每周把所有的垃圾桶都搜一遍,可以让工作更加精确化。

第二个是「产品虚拟化」。我当年在MIT Media Lab的City Science Group,研究城市农业和城市规划。这也是一个有趣的小概念,底下是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所在的区域的乐高模型,上面有12组摄像头和3组投影仪,在每个房子的房顶都有一个颜色识别器,代表这个房子的功能。当我们把其中的医院区域替换成CBD商场的时候,它所有的垃圾桶和交通规划分布都会重新自动调整,从而大大降低城市规划的前置风险。

还有「产品生物化」。这个亭子上有很多蚕,这些蚕经过生物合成技术以及生物培养后,能在设定好的纤维轨道上自动吐丝,所以未来可能会没有建筑工人,除了机器人,生物也能造建筑,这是一个很厉害的事情。

最后是「产品有灵化」。Jibo是以前一个老师做的,最后这个项目失败了。我觉得不是这个行业的问题,也不是产品的问题,而是商业底层逻辑的偏差。他是带着教授的思维在做商业。每个人都必须要去突破,突破的过程会很痛,但这一定是未来真正的方向。

最后总结一下,如果你的行业正好也是经历着科技革命的话,那就要重新定义“设计师”。如果你的行业依靠潮流或时尚主义去定位的话,那我刚才分享的这些仅作补充。设计是艺术和科技的十字路口,这是乔布斯当年说的。这也是我们公司的座右铭,我们一直坚信这句话,并且在做设计、做产品、做公司的时候一直践行。

谢谢大家。

 

BDD观察者
hi@bddwatch.com

“风佑设计,劲吹华夏,赋能创新,涅槃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