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忆:新产品创新来源于人性,根植于场景,驱动于技术
BDD View
BDDForum:“新物种| 新赛道-让世界看见中国设计”主题论坛
时间:2019年10月19日(14:30-18:30)
地点:山东烟台国际博览中心· 会议室6
演讲人:北京儒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产品副总裁 陈忆
感谢大家今天到场听我们的分享。我非常有幸能作为BDD品牌家族的一员,穿上我们标志性的小红鞋(笑)。昨天,在试鞋时候我有挺大的惊喜——很舒服,我的脚型相对较大,所以特别挑鞋。每次BDDWATCH发表一个新案例,我都会认真阅读,然后被“种草”——买来伙伴们的产品进行体验,发现中国的产品设计真得越来越好,尤其是得到很多年轻消费者认知的品牌。
跟大家分享一个最近刚公布的数据:2018年全球各国拥有的专利数量排名,中国有154万件,远超第2、第3、第4的总和!第2-4名分别是美国59万件,日本31万件,韩国20万件。而且中国拥有的专利数量已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
这些年国家一直在大张旗鼓推动很多有志青年创新创业,互联网也带给大家一个很好的场景机会,就是去中心化。原生态的90后是真正互联网的一代,都会给中国的发展带来利好趋势。我是第一次参加“世界工业设计大会”,感受还是蛮震撼的,觉得今后几年我们一定会越来越好。
我跟大家的背景或许会略有不同,“儒博”这个公司是已是我的第四次创业。此前我参加的都是互联网背景的创业,做得很轻。互联网和硬件或实体产品有很大区别,就是其产品路径特别短,今天晚上发一个版本,明天晚上就可以迭代。但刚才陈总介绍的多走路鞋,但凡有什么问题,要修改就可能是一大批,成本非常大,包括做前期研发也是投入巨大的。所以,从投入成本的反馈效应来看,互联网是最短、也是最快的。所以互联网行业有个说法,叫“天下功夫为快不破”。
人性、场景和技术
我这五年在儒博的一个最深刻感受是,从一个做电商、社交、输入法的互联网行业跨入硬件行业,触及包括供应链组织在内的好多问题都是不可知的,是你没法用过去的经验去解决的,必须要用什么新的方法解决。我将新方法的本质表述为“人性、场景和技术“3个关键词。有的人表述或许不一样,但说白了,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想清楚这3个词、6个字所对应的其实就是“目标、路径、资源”,就能找到自己的方法。
创业这几年,我对马云校长说过的一碗鸡汤——人生获得的最大价值的不是你获得了什么,而是你经历了什么。下面,我就把自己创业几年的经历感悟分享给大家。
先从儒博这家公司说起,ROOBO是五年前由我们5个联合创始人发起创立的,虽然各有分工负责不同方向,但我们有一个共性,从最早期的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我们都是做技术、做产品出身的。当时我们在思考:除了移动互联网之外,下一个能够影响大家生活的趋势是什么?我们一致认为是AI技术,所以决定把公司的拓展方向聚焦在AI技术应用上。
儒博把自己定位于一家为教育赋能的产品和平台公司,有自己的2C平台和2B平台。若大家出差在机场的潮品店能看到我们的2C产品——布丁豆豆,是用AI主动语音交互技术,主动图像交互技术把小朋友带入一个学习场景的智能教育机器人。在这个品类中儒博做得最早,而互联网创业的一个最大逻辑就是要开放。所以在我们获得市场认可后,就有包括一些深圳企业在内的很多人来找,不管是做教育软件的还是做硬件的,说你们这个东西挺不错的,希望能进行合作。其实早在2013年,智能教育这个行业就已经遇到了瓶颈,大家都在寻找新东西作为突破口。
当时市场流行的产品是故事机,人们对故事机的认知就是100块、200块的低价产品,后来加一个语音芯片就变成一个新的品类,叫“故事机器人”,可以卖到400块钱,很多人都一窝蜂去做这个产品。刚才我说过,互联网行业的特点是要开放,唯其如此产业才能丰富起来。就像共享单车,如果只有一家OFO或加一个摩拜,行业是起不来的,因为资本市场不认可。只有行业百花齐放,产业才会兴旺起来。
既然大家都看好这个新物种行业,我们就需要做大这个生态圈,做了一个2B的平台,把自己的技术优势输出给大家。一方面,我们用自己的ROOBO品牌做2C的机器人,用1800多元的零售在三年中差不多销售了45万台;另一方面,我们以收取licenses的方式,把技术开放出来让大家用,而且今年干脆不收费了,就是让你尽管用。
我们为何有底气这样做,就是我们收集了大量的儿童语料,并且自研了儿童语音识别核心技术,而股东是我们的资源。5年前我们开始创业时,与科大讯飞合作,用他们的语音技术,还不是非常完美。过去三年中,基于讯飞的数据库与我们自己的产品,获得了很多儿童语料。懂语音技术的朋友可能都知道,语音做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资料库是不是足够大。
5年前,当我们确定要做AI这个方向后遇到的首要“问题集”是怎么做?如何做?给谁做?不知道!我清楚记得,2014年我们去找讯飞,说我要用你的语音技术做机器人,然后我们又去找工厂说我们要做机器人。而当时的数码产品工厂都在手机、平板,都不理解什么是机器人,是帮我扫地、做饭、照顾孩子的吗?甚至现在一说到“机器人”,很多人的脑回路一定链接的是变形金刚这类形象。
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论坛的主题——新物种,新赛道。我们5年前也挺懵的,真不知道要把机器人做成什么样子。当时我们设想的AI技术应用5年之后最好的场景是什么?是在2B或2G场景下的中国高考,英语科目必须考口语了,做到足够好的机器语音识别能够覆盖这种场景,而那时讯飞(包括云智声)还是做2G的。后来我们想,这还不够大,我们一定要做2C的市场,觉得2C才是最有价值的,也是最能被资本市场认可的。
去看用户
用目标、路径和资源3个关键词来看,目标我有,要做AI这个方向,资源我也有,讯飞的语音技术是我们的资源(虽然那时还不像今天这么强),那路径怎么走?当时我们的唯一办法就是去看用户,去看这个市场。刚才多走路的陈总也提到市场盘子的大小取决于它的用户群有多大。我们说一定要做一个天花板足够高的事情,如果这个天花板是千亿市场,我能做到10%就很棒了。
当时我们研究了三个人群。
第一个是成年人——就像在座的各位,打算做一个有很萌感觉的社交机器人。后来发现这个人群是最难做的,为什么?因为成年人看一个产品首先要的是效率,情感是次要的。产品好不好、值不值,先要考虑这个要素。比如大家唱KTV或听歌的时候,如果不是原唱,你内心里一定在嘀咕这个不是原唱,我想要原版的。
第二个是老人。这个人群的鲜明特点是什么?他们的需求足够收敛,对一个新鲜事物有足够的容忍。老人的需求主要有三点,一是健康,二是情感,三是娱乐。大家看到的养老产业、养老院所有的服务都是基于这三点的。
第三个就是儿童。我们觉得为孩子做产品肯定是一个市场巨大的生意。为什么呢?去年有一个段子,深圳市最大的KTV倒了,场地租给了学而思。它说明即使在中国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教育都不会有问题。假如小朋友说“妈妈我问了它一句话,它回答的我不对”,你会觉得机器人答非所问;但若小朋友说“妈妈我问它问题,它居然这样回答我,觉得很有意思”,小朋友会有容忍度。
在我们做的一些粉丝运营中,有一位北京的妈妈特别感谢我们,为什么?她跟我们说,她有两个孩子,大女儿5岁,小女儿3岁,在妈妈朋友圈子里是个“异类”。因为从没给5岁的大女儿报过班,英文却很好,全是从布丁上学来的,而且非常愿意学。为什么?因为她觉得布丁是自己的玩伴,这就是兴趣教学。这让我们更坚定信心去做儿童AI市场的生意。
我们认为这个市场足够大。虽然去年出生率稍微下降一些,还有一些不确定性,但这10年中国新生儿每年1600万-1700万,800万在城镇,800万在乡村,包括80后、90后、95后逐渐成为父母,对新生事物有很强的共性需求,所以这个生意一定是能做的。
我们要做K12吗?不!我们做不了K12,因为我们的团队都不是做教育出身,我们要做的是最关键的0-6岁婴童期。孩子7岁上小学以后面临的是课业压力、学知识的压力,“今天别画画了,先把作业写了”,家长每天说得最多话就是这个。是他们想这样吗?不是,是我们的教育系统圈子让他们这样。你不可能跟老师说“我的闺女你不用管,让她随便学习”,那你基本上在学校、在家长圈就被冷落了。
学会提问
需求有了,下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怎么做?或者说如何与孩子互动?引导他们成长?回想我当年刚当爸爸时也是很焦虑的。自己还刚刚脱离“孩子”不久,不知道怎么养育孩子,不知道你面对一个小天使或小恶魔的时候,怎么去互动,所以你必须花很多时间去看各种资讯。这里头妈妈是最辛苦的,爸爸还好,一般都在外挣钱而且心也比较大(笑)。
所以,我们就想,能不能通过放在家里的这个机器人去帮助这些焦虑的家长。比如我若能知道你的孩子6个月,就可以推送6个月孩子应该知道的一些知识。另外,其实中国的年轻父母也是需要被教育的。我一直提一个观点:很多人只是“父母”不是“家长”,父母和家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父母是什么?是生理属性,就是今天我们生了一个孩子,那我们就是父母了;家长是什么?师长是什么?学长是什么?只要你成为一个“长”,就要承担很多教育的责任,传道解惑。但很多中国的父母虽养了孩子但不愿多管,对孩子的成长无所谓。
我们希望能成为一个教育话题的引导者,通过创造的家庭入口,向家庭推送一些有价值的教育信息。互联网行业最早说路由器是入口,后来说智能音箱也是入口,TV也是入口。我们觉得终端联网设备都可以成为入口,机器人是不是也可称为一个入口,我们也一直在探索。
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做?要深度研究用户,明确你的产品给什么人用?怎么用?在什么场景中用?放在哪儿去用?是在家里用还是带出去用?
创业的核心本质是什么?是要学会提问。提问什么?就是你要不断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决定一个创始人能不能把企业做好,除了找钱找资源外,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会不会提问,找方向就是提问。我在观察自己的孩子使用布丁豆豆时发现的很大问题是,从人性来讲,把纯音频的东西让孩子用,那就是反人类。
小度在家智能视频音箱比其他品牌做得好的一个很大原因,我觉得是它带屏幕。现在是多维度信息交叉的时代,单一音频的纯语音交互很难解决。我们自己也走过弯路,最早时用了2个麦克,后来增加到4麦、6麦,但成本上去了。而且孩子语音逻辑和说话声调跟成人完全不一样,你要做很多技术处理,这件事情对技术要求太大,是一个死循环。我想这件事情不应该这么做。
从人性来讲,孩子不应该被束缚。这是我从皮克斯的开山之作《玩具总动员》中受到的启发:它赋予每个玩具角色生命化,让孩子知道它们是有生命的,能讲故事。我们必须朝着这个方向去做产品,让其符合人性。
场景思维
第二个问题是场景,我要让这个东西成为一个话题引导者。比如,在座各位从小到大肯定都熟悉父母这句话 “隔壁老王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你看你”,我现在想说的是“你看布丁如何如何”(笑)。
这是我们的二代产品,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认可,算蛮成功的。这里我给大家讲两个背后的故事:
一是我要求团队要把这个机器人做活起来,要有“眼睛”。一个黑屏放在那儿没什么用,应该放什么呢?搞技术的伙伴建议放个闹钟,不用时可以当个表。我说不对,咱们做的是机器人,一定要有两个眼睛,而且眼睛一定要眨巴、眨巴;设计也不需复杂,什么高光、眼白、眉毛、脸蛋等都不用做,只要给人的感受是活的就行!
刚才童教授介绍我现在主管销售,其实我觉得销售并不难做,为什么?我要求布丁豆豆一定要活起来,就是在用设计思维为销售创造话题。比如我与苏宁的销售老总谈合作,从来不跟他讲销售,只跟他讲产品、讲设计、讲情怀,讲他不知道的东西。而他要跟我讲具体的销售问题,我就把我们的销售总监叫来。
我们注重的销售场景,是产品一定要动起来,不需销售人员去介绍,用户会被它吸引走过来。布丁豆豆放在家里,会时不时转一转头。关于转头这个特性也有一个插曲:当时我们做了人脸识别,是由工程师做的算法,受到技术的局限,初始的性能并不完美,虽可以跟着人转,但你必须要它他面前先待30秒,然后再缓慢移动,它才能跟着你转。我们跟别人打招呼时是这样的吗?我说做成随机的,要从人性角度去思考,技术要有节制,要想你的技术被用于什么用户,用户的想法是什么。
第二个故事就是“影子”的故事。因为布丁豆豆具有便携性,需要不时充电并保持联网,而电源插座一般都安置在房间的边边角角。结果有一天我发现我的孩子跟小朋友在电视机旁边,扯着一根线在那儿说话。我觉得这太不应该!我应该让她抱着去客厅玩,去任何她喜欢的地方去玩,而不能受连线的束缚。只有这样,你的产品才能活起来。
所以,我们就用“影子”概念设计了这个条状的充电板,并把它表述为布丁豆豆的“影子”。教育小孩一定要用形象化的比喻,尤其是在幼儿3- 4岁时,是生理和习惯养成的主要时段,家长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影子”,与你时时相伴,你不能将它分开,哪儿拿的东西放回哪儿去。把充电板状物成“影子”,既能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又完成了为产品充电的任务。
很多产品为什么生命力不强?特别是儿童玩具,儿童的兴趣点两天就转移了,而我们的产品就是因为创造出更好的充电方式、时刻联网在线,才会让卖出的产品半年后的在线留存率能达到56%,即一万个孩子玩了半年后,还有5600人在用,而且还可以带动其他孩子一起玩。而且,我们还会通过APP及时向孩子推送一些好玩的内容,激活其玩的兴趣,比如国庆节时就会推送一个特别好玩的国庆节游戏,孩子又会快乐地用起来。
除了做2C的儿童产品,我们近年还做了相对来说比较高科技的2B产品。比如我们与微软合作一起做了这个次时代的会议系统,具有很强的同传功能,我们可能是创业公司唯一一家头跟微软合作的。
品牌两件事
最后,说说“品牌”概念。坦率来讲,由我来讲品牌还不是那么合适(笑)。为什么?我觉得互联网上没有品牌。大家说到阿里,是做电商业务的,百度是做搜索的,腾讯是做游戏、做社交…… 互联网行业对品牌的认知并不像实体企业的品牌意识那么强。
我想了想之前的一些经验,觉得品牌的主要价值是降低客户的认知成本,还有就是降低消费者的心智。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虽然大家获取资讯的成本几近于零,但选择成本却是巨高的。现在的品牌太多了,而我们的大脑容量又有限,你会发现很多东西自己会忘记,但有些东西你是记住的。
我特别认可分众传媒的创始人江南春江总说的一句话:“品牌其实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品类封杀,第二是特性封杀”。什么叫“品类封杀”?吃果冻就吃什么?喜之郎。送礼就送脑白金,吃烤鸭吃什么?全聚德,这就是品类。然后还有“特性封杀”,汽车里头最安全的是什么?沃尔沃,操控最好是什么?是宝马,豪华是什么?是奔驰。这就叫“心智价值”,你能不能占领它?消费者能不能用一句话、一个词就能概括你的最大特点?比如我们以后说最舒适的走路鞋是谁?多走路!这就成功了。
最后,用我在参与儒博创业之前做的一个APP项目来佐证我的观点。这个页面是我们做的“食神摇摇”APP,大家能想象出来这个跟什么有关?没错,跟吃饭有关!大家一看就懂。大众点评的CEO张涛知道了直接飞到北京找我们,要用6000万美金收购。
当时我们的团队有十几人,已经融了200万美金,虽不像大众点评有那么大知名度,但上升曲线很好。那时的用户在获取一个新APP的时候其实很简单,一看特别漂亮,特别高级就会注册使用。我把一开始做的“实时摇摇”(左图)展示给我妈看,她说“你做游戏了?”我说不是。后来我想这不对,我一定要做一个东西让4岁孩子都能知道其含义才对。之后我们改成右图一个“吃”字的标志,3个月获得500万用户,基本上没花钱用于运营,节约了很多成本。
总结一下,我的感悟就是,做每件事情都要牢记“目标、路径和资源”这6个字,想清楚你的目标是什么?路径怎么走?资源在哪里?谢谢大家。
扫码关注BDDWATCH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