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仕斌:尽可能简单

陈仕斌:尽可能简单

 BDD View  

 

BDDForum:“新物种| 新赛道-让世界看见中国设计”主题论坛 

时间:2019年10月19日(14:30-18:30)

地点:山东烟台国际博览中心· 会议室6

2019年10月19日,在山东烟台举办的世界工业设计大会《 BDDForum:新物种| 新赛道-让世界看见中国设计》主题论坛 ,邀请了7 位演讲人分享自己的品牌创业经验及感悟。自今日起,BDDWATCH 将陆续刊载 7 位践行者的精彩演讲内容,让更多读者从中获得启迪与教益。

本开篇记录了BDDWATCH发起人童慧明教授的开幕致辞以及第一位演讲人——深圳月步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陈仕斌带来的《尽可能简单》。

开幕致辞

童慧明:各位设计师、各位高度关注BDD发展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如大家所知,BDDWATCH自去年初创立以来,聚焦的核心内容是对一个个中国设计驱动型品牌做深入研究,然后以案例成果方式发布分享。截至前天(17号)晚已陆续发表了43个案例。

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能让这些成果被中国设计界、企业界和社会有更多角度的了解,所以在去年12月“广东工业设计周”期间我们做了第一次BDDMuseum展览和BDDForum论坛。今年7月中旬,我们在北京举行的IXDC大会上又做过一场论坛,所以今天的BDDForum论坛是第三次。

这两天,如果大家看过博览中心4楼F馆的BDDMuseum展览,一定会有深刻的印象——所有展示的好设计都是这些品牌案例的代表作品。而且,所有的BDDForum演讲人没有大咖、没有世界级大师、没有大理论家,全部都是践行者,因为我们坚守“实践优于理论”这个准则,认为所有的理论在面对今天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和中国设计,都显得滞后与落伍。最好的实践者即是最好的老师,能够给我们面对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启发,让你对照自己、资源和条件,获得最大启迪。

我相信今天来参加论坛的朋友,内心里都渴望成为一个BDD新品牌的创始人,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在昨天上午的大会主旨演讲中,我已谈到这个问题。中国设计走到今天,我们所拥有的14亿人巨大市场、世界领先的制造业、高速发展的中国科技和80后、90后、00后年轻一代,是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没有的好设计拓展土壤,是一个巨大的成长机会。

另外,大家留意到今天论坛的主题“新物种 新赛道”,我来解读一下这个主题。

“新物种”是一个生物学名词。什么样的条件下会出现“新物种”?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环境的选择,是诞生新物种的三个必备条件。用“新物种”概念看中国当下的巨大产业变革,近几年恰恰是新物种产生的最好时机。基因突变——科技的条件在发生快速的变化,物联网、智能化、消费升级这些条件都是过去的传统产业、企业从未面对过的“基因突变”。而在座的多数朋友虽都是设计背景出身,但在适应这些变革时你必须重组自己的知识架构,实现自己的“专业基因”重组。“环境选择”是什么?是今天的大消费、大升级,消费者都希望有好产品的这样一个大环境。市场环境会选择谁?一定是选择最有创新特点,能够把科技、设计与商业融合最佳的“新物种”。

我刚才跟纯米科技的联合创始人郭总在下面聊天,谈到这两天在思考TOKIT案例时感悟的“硬件、软件、内容、服务”4个关键词,因为他们用创新设计把这4个关键词都贯穿了,当然会获得成功,创造出很棒的新物种。

第二个是“新赛道”,人生就是一场赛跑。我们过去的设计教育,把在座的很多朋友培养成一个设计师,进入职场后每天在企业里所从事的都是很专业的执行性设计工作。你的人生是不是会永久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作为一个设计师,当产业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环境的选择产生变化、机会到来,而且你有足够的条件和资源可以“转换赛道”时,为什么不换?

这段时间,我跟许多工业设计公司的创始人、好朋友聊天时都会谈到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工业设计公司和设计服务是一种好的商业模式吗?之所以打一个问号,是因为这是个好议题,或许是明年BDDForum的重要主题之一。我们要通过这种论坛这种平台把问题谈深、谈透。

在以下7位演讲人的分享中,我们会感受到具有设计思维的设计师在转换赛道后的创造力爆发,是在传统赛道上很难实现的。

而且,今天下午的演讲人中的两位“陈总”,虽是设计师出身,但现在管辖的公司业务却不是狭义的“设计”。像多走路的陈仕斌,是85后设计师,却主管公司的商务拓展,用设计思维去规划商业拓展,令他对把设计置于行业、事业、格局的要素重组配置中时对设计的认知发生了巨大变化。儒博科技的陈忆,是公司销售的总负责人。由设计师出任营销负责人,在推进过程中回头看产品,眼光、视野与过去单纯作为设计师时对销售的认知是绝对不一样的。

所以,我相信他们的感受、经历、经验对大家是非常有益的。这种干货,是在很多大理论家、大咖讲课的论坛上永远得不到的。

 

尽可能简单

 

演讲人:深圳月步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陈仕斌

感谢童老师的致辞,感谢BDDForum给我这个机会与大家分享。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平时是一个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不怎么说话的孩子(*^_^*)。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是一个工业设计师,一次偶然的机会或者说我走运,投身到了创业公司,跟老大佟总一起创造了“多走路”这个品牌。在座的若有烟台的小伙伴,可去我们在烟台的三家店去逛逛,包括万达广场、弘阳广场、保利广场的一楼都有我们的体验店铺,我自己也很熟悉烟台这座城市。

下面,我跟大家讲述一下这几年来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从“新物种 新赛道”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做了哪些事情。

 

认知刚需

由常人来看,“鞋子”这个行业,能让大家联想到见过的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鞋品。但在这样一个红的发紫、发黑的市场中如何杀出一条自己的血路,创造出一个“新物种”产品呢?这是我们自创业以来一直在煎熬,一直在思考解决的核心问题。

市场上各类女鞋、男鞋品牌、产品比比皆是。纯粹从品牌看,诸如匡威、VANS等时尚品牌,都有代表自己品牌的鞋款。用户对它们的需求点最核心的要素,是一种塑造自己形象或者身份的需求,即对自己的身份认知达到什么程度,就需要与这种身份相匹配的品位鞋子。所以,在“鞋品”这个市场中,我们若要做品牌,就必须将其视为是一种服饰,一种文化或一种内容。

但如果我们想去创造一种市场上没有的“新物种”,去做世界上没有的东西,该怎么去思考?在一个可见的城市版图中,每个人都占有一个区域,那我们从哪儿开始?我们要在这个版图上挖多大一块蛋糕?这是我们所思考的逻辑。这也就是我为何放弃以前用设计师思维去创造产品的逻辑,而更多从市场的格局、我们将在这个市场中占领多大领域来思考的原因。

接下来,我们寻找用户对鞋子需求的最大共同点。我们思考:如果找到一个有足够多需求、足够大的市场,其底层的基础应该要足够简单。所以,我们必须创造一个所有产品都具有的共性需求点,才能支撑我们去打造一个新品牌,并且持续创造我们的产品。这是我们几年前在开始创业时即在内部达成的共识。

我们认为,在所有人穿鞋的诸多需求中,只有一个点是最大的共性,即最大的“刚性需求”就是“舒适”,意味着它是一个功能性产品,跟我们日常穿的服装不同。就服装而言,我可以今天穿夹克,明天穿西装,要与我所做的工作或所要参与的活动搭配,呈现一种风格性的改变。但鞋不同,它首先要支撑我们的体重,具有强功能性需求。这一点在我们做完深入的市场调研以后更加明确:多走路要紧扣这一点,把这件事做到极致,创造人类历史上最舒适的鞋。

下面,让我从产品、空间形象等各方面诠释一下我们如何去做尽可能简单的产品。

 

创造“舒适”

 

首先,我们的所有产品都把“舒适”置于首位,从鞋面、鞋帮到鞋底,都围绕着舒适这一点去打造。实现这个目标,一定要放弃一些东西。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身边的朋友或自己买了一双阿迪、耐克的跑鞋,但有多少机会、多长时间穿上它去跑步?多数时间是把它当成一双日常舒适的行走休闲鞋来使用,这其实就是我们的“刚需”。

 

如果我们把它当成一双“走路鞋”来看,是否可以减少一些对于运动保护的功能、让它更舒适呢?因为定位于“跑步”的鞋,未必走路更舒适。因为跑步鞋的侧边都有保护性结构件,那我们是否能改变它的结构,去除一些保护性构件,来强化我们的“舒适感”呢?我们的所有产品都是围绕“舒适”去创造。

这是多走路的鞋底,它有5个特点:减震、高弹、超轻、耐磨和止滑。一会儿我会用一个视频来解释它的减震、高弹效果。很多穿过我们鞋的用户会说多走路的鞋底很软,但它是弹力回收,对膝盖保护非常好。还有就是超轻,每个鞋底重量只有不到一个鸡蛋的重量。

大家初看这5个关键词,心里是“无感”的,会认为所有品牌都这样宣传。但我们为什么要强调这些特质呢?因为我们用一种材质解决了这5个物性,而且这几个物中有的是相冲突的。比如你要超轻,就很难做到耐磨、止滑。为什么会有这种材质?这其实是广大从事工业设计的小伙伴们必须了解的创新理念——材料应用设计。我们能否把使用在A领域的材质跨界使用到B行业里的产品呢?

 

“舒适”的秘密

 

我今天跟大家解开这个“秘密”。这种材质本来是用于做冲浪板的。因为制造冲浪板的材料特性首先是超轻,要不然就沉下去了;而且它一定要止滑,因为冲浪者很多时候是光脚站在冲浪板上使用,对止滑要求非常高;再有一个特性就是耐磨,因为频繁使用的冲浪板要经受海浪的冲击、浸泡以及沙土地上面的拖拉,对于耐磨的系数要求很高。

 

如果把这种材质用于主打“舒适”的鞋子,可直接一次成型,让成本大幅度下降。但直接把这种材料用于制作鞋底是不行的,因为一个冲浪板量产时与设计尺寸相比大一厘米、两厘米对产品使用影响不大,而且冲浪板的造型也简单。但鞋子是以毫米来计算的,所以当时我们虽然觉得这是一种最好的材质,但必须在生产工艺上做二次创新,才能完美地应用于鞋子产品,在“制鞋”这个行业中创造一些新物种,跑出一条新赛道。

这是一个测试鞋底材料高弹性的实验,是从12米高的3层厂房上掉落鸡蛋、不碎并弹起来的效果。

再说一下鞋面。我们非常关注研究材料的可循环利用与环保方面的创新,所以获得了今年的“当代好设计”金奖,我们的鞋面材质大部分使用了回收材料。而且循环制造产业链已非常成熟,我们可以用回收来的矿泉水瓶子制成塑料颗粒,然后做成纱线,直接制成鞋面。

包括鞋子包装袋也如此。很多人会问我们为何多走路没有鞋盒,而我们用无纺布制作的环保包装袋来装鞋,减少了大量的树木砍伐。而且使用鞋袋,不使用鞋盒,也会大大降低物流成本,同样的集装箱可比使用鞋盒多装3-4倍的鞋子,并且也大大降低仓储使用率。在寸土寸金的卖场,仓库增加了200%的存储力。

 

国民鞋品牌

 

再有一个话题就是价格。多走路希望能成就为一个国民鞋品牌,既没有走向高端也没有走向低端,希望以简单的、所有消费者一看就明白的价值感进行合理定价,零售价基本就是99、199、299元,价差跟不同鞋款的材料、工艺与功能性相关。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想打破社会阶层差别,创造人类共同体都可以穿的鞋。无论你是月入过10万、百万的金领还是刚上大学不久的大学生,都可以消费得起,是你下楼时可以随便穿的一双鞋,让你没有任何心理障碍。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金字塔型社会,就是往下建一层,市场就更大。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说自己穿的是“国潮”或“国民服”。我理解,这个“国”意味着要有足够多的人去体验你的产品,才能称得上是“国”,并非是说我们做一些街头文化的东西就可叫“国潮”。所以,多走路的目标是走遍全国大街小巷,举目所及看到的人都在穿你的产品,每个人虽有不同职位,但都穿着我们的鞋子。就像可口可乐和绿箭一样,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使用,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商业模式。跟我之前所做的工业设计服务型公司完全不同,多走路已构建出一个独立的全产业链公司,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销售、终端、管理全是自己来做,这也就彻底改变了我对“工业设计师”的认知。

今天来看,我觉得当年毛主席说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的确蕴含着哲理。如果接受了高等教育的设计师都能下到工厂去感受生产过程,一定会从一些老师傅或在生产供应链中大名鼎鼎的师傅身上感受他们到底有多少料——是有30年的工作经验和行业经验?还是3年的经验用了30年?

我们要非常理性地分析各种问题。很多老师傅会教你怎样做鞋子,但我们知识青年可能不服,觉得生产线可以改良,设备可以改良,可以用更好的方案去匹配、做模型、测试产品。所以,我们现在的生产线大量减少了人为的干预,提升了品质,也降低了成本。正常一条鞋子生产线需要300多人,我们现在控制在70人左右,让每个人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物联网供应链

 

而且,多走路现在已基本实现了生产线的物联网——在东莞可以监管全国各地乃至国外所有工厂的设备,下什么生产指令,安排什么订单,都由智能大脑统一控制,在带来生产效率大大提升的同时,产线上每位工人的价值也被大大提升了。 这样,不管我们工厂是设在深圳还是内陆城市、甚至是海外里面都没有问题。我们在河南有将近5000亩的产业基地,核心技术、生产指令由东莞的研发中心发出。当地的产业振兴带来一些新气象——我们招收了很多当地籍的大学生回到家乡去工作。过去他们并不是不愿回家乡,而是当地没有能为他们提供满意的工资和工作环境的企业,让他们对未来的人生规划没有着落。如果你创建了这个“着落”,他们为什么不回去呢?

我们希望这个产业基地以后变成一个真正的“中心”,除了厂区外,还有围绕一条商业街建成的居住小区。小区楼房上面住人,一楼是“底铺”,可用于开设各种餐饮、网吧、小超市、早教机构、数码店之类的店铺。我们的基地工厂5万人,小区规划可容纳500家商户,自然会形成新的生态商圈。我们就希望将其打造成里面有丰富的教育、文化、娱乐生活的生态小城。

 

“非常舒适”购物体验

 

再一个话题,是“简单”的体验,就是我们赋予终端零售的特质,已远远超出狭义的工业设计范畴。我们要把终端零售控制在自己手里,希望能从消费者那里看到最真实的表情,获得最真实的购物体验反馈与数据。“流畅”,是知名设计师给我们店铺的最高评价,说明用户在我们的店铺里购物过程是非常流畅的。

这是在上海万象城中的一个多走路常规店铺。我们的店铺购物逻辑是这样的:把店员与购物者之间的距离控制在“非常舒适”感受下。现在的消费者人格上可能更独立、更自我,在买鞋、试鞋的时候会一会儿试这双,一会儿拿那双,但不希望被店员打扰。所以,我们希望营造的体验是:从用户进门到买单,最好不跟任何人说一句话,我自己看、试就好了,其他人都别理我,这是我的核心诉求。因此,我们就把所有鞋简单地陈列在一起,让用户自己去感受我们的产品就好了。

大家可从这个小视频中感受这种店面的效果,每家店开业时都是这样的状态,这两天烟台万达也是爆满。

我们努力实现的产品目标是更聚焦,也更简单。它是我们日常出行中的一双普普通通、无欲望的鞋子,放在家门口,当你今天想不好该穿什么的时候,穿它就好了。因为它是在任何场景,任何场所都可让你不加思考去穿的一双鞋。

简单的慈善

最后放一个彩蛋,是我们近年来一直持续做的一件事情——用非常简单的方式做慈善,也可称为是一个 “新物种”。我们每开一家店,会对接一所希望小学或贫困山区的学校,每年为这所学校的每个孩子、每个老师送两双鞋。我们用简单、直接的方式与“美丽中国”支教体系中的支教老师对接。

我们用设计思维创建了一种鞋码测量法,为何要有这种方法?因为我们发现很多孩子都有贫困记忆,在报自己码数时都会报大,因为他们觉得来年不知道是否还会收到这种鞋,所以一个穿33码鞋的孩子会报出37码、38码!我们很心疼他们这种状态,就设计了这种鞋码测量法,由老师直接在纸上画出、打印出来,送到店里去,让店员来帮他们挑码数。

构建这种学校和店铺的直接联系,会让店员更有向心力、自豪感,觉得自己在这家企业中能够创造另外一方面的价值。他们甚至主动创造出一些爱心满满的售卖,帮助一些偏远山区的孩子家庭把一些当地的小米、山货等土特产拿到我们店铺里寄卖。我们每个店铺的店长都有一个管理手机号,很多用户在店里买过一次鞋以后会直接加店长的微信,会看到卖山区里孩子家的东西,也会为之感动,变成与我们关系更深的用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成为一个国民品牌,是多走路努力追求的目标。走到今天这个阶段,已在思考2.0的升级变革,对于设计和管理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但我们有信心在不断更新技术的同时,会始终遵循“简单、舒适”这个初心逻辑。

谢谢大家。

 

BDD观察者
hi@bddwatch.com

“风佑设计,劲吹华夏,赋能创新,涅槃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