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精华回顾|听!世界设计影响力的上海声音
BDD Live
8月18日晚,BDD发起人童慧明教授担任主持人,与同济大学副校长、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娄永琪教授,同济大学设计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及博士生导师、特赞Tezign创始人及CEO范凌博士现身直播间,围绕着2022世界设计之都大会(WORLD DESIGN CITIES CONFERENCE,WDCC)畅聊并解答了许多朋友们感兴趣的话题。
点击观看娄校长的主题分享👆
以下内容为本次直播精华内容回顾,经删减和修改确认。
#WDCC的前世今生
娄永琪:上海与设计之都的渊源在2010年,上海在举办世博会时加入了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City of Design, UNESCO Creative Cities Network),中国有北京、深圳、上海、武汉四个城市包括在这个网络之中。
上海希望把建设全球影响力的设计之都,作为建设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一个重要抓手。这清楚地展示了上海的雄心:一手抓人工智能,另一手抓设计创新,这是上海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引擎。
2022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的主题是:设计无界,相融共生(Vision in Perspective)。上海希望打造国际一流的设计产业盛会,以会聚人,以会促产,以会兴业。
大会的视觉设计采用了WDCC英文字母变体的动态组合配上了鲜艳的色彩。设计师王敏教授认为在我们经历了疫情之后,需要用一种更加更加积极的姿态去创造新的未来,因此在视觉设计上采用了更饱和的色彩,也展现了总书记描绘的上海意象——“黄浦江两岸物阜民丰、流光溢彩”。
大会的主题展览以「关系」为切入点,演绎大会“设计无界,相融共生”的主题,即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People to People,Human to Nature)。我们希望激发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探讨如何运用设计在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可持续的关系,将设计视为一种我们和地球以及所居住在地球上的人们一起设想更具有弹性、可持续的、和谐的未来生活手段。
大会主题内容
大会主题展的叙事结构围绕以下6大全球挑战展开:
①食物(food):与食物相关的短缺、浪费、健康、文化等问题。
②健康(health):从全球疫情到疾病、老龄化等各种健康挑战。
③信任(trust):各种文化、阶层冲突的背后是往往是信任危机。
④环境(environment):环境危机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一直悬在空中,人类的生存危机亟待缓解。
⑤技术(technology):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人类创造了福祉,同时也带了大量的新挑战。
⑥繁荣(prosperity):包括经济繁荣、文化繁荣、生态繁荣,既是挑战也是希望。
哲学思考-设计行动-设计社群是大会主题展的三个层级。我们希望展览形成一个不断壮大、充满希望、主动担当的创意社群,长期地思考上述议题并采取行动。
#未来设计的趋势
主题展作品案例
范凌:疫情前我们讨论的问题更偏美学层面。在疫情当中,设计师更应该认真地回应社会、环境以及更长远的问题。近两三年来,大家的思维状态随着外部环境而改变,也对设计有了更丰富的诉求。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创新设计、数字设计既具有上海特色,又是全球化趋势所在。
除了数字设计的表达,我们还希望做一些基础的数字设计建构,例如工具的建设、数据资产的沉淀。在这次大会中,我们运用算法、数据描述的方式去对设计的方方面面进行理解,包括设计的社会价值、设计的学术价值等。过去我们通过专家的阐述来理解设计,现在有大数据挖掘作为补充。数字设计如何赋能产业、赋能学术,并且支持设计边界的拓展,这是我们正在尝试的事情。
娄永琪:尽管一个作品的影响力可以通过数据去量化,但是最终结果还是需要人的主观经验和专业思维去决定。我们希望可视化的大数据能够作为专家评审的参考。就前沿设计创新奖(FDP)而言,一方面,我们做好大数据辅助评审,但最终我们还是把判断的权利给予评审团,这也是体现对人的尊重。
#近年来上海设计的变化
娄永琪:设计的转型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艺术的价值在于启蒙和唤醒,而设计的价值在于改变。启蒙一旦完成,设计就应该去拥抱更强大的改变力量。上海的魅力不在于名胜风景,作为中国最具多元化与国际化的城市,设计的力量、思想与资源实际上是藏在这座城市多元表象的深处。
上海的产业与设计的关系非常紧密。产业与设计之间的关系,就像皮和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附在什么皮上,就会长出什么样的设计。一方面,产业的转型升级,给设计创造了很多机会;另一方面,设计也是催生新的产业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引擎。因此设计的的角色不仅是服务和赋能,本身也是创新的一部分。
如何催生未来经济,是上海设计的使命,也是上海的机会。比如上海是国内率先响应的双碳行动,成立了碳市场、碳金融中心。未来在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以及双碳行动上,上海会催生出一批能够影响未来的了不起的企业,也一定会诞生一批了不起的设计。
#上海设计对世界的影响力
童慧明:上海被称为“魔都”,我认为与英文“modern”很像,中文的意思是“现代”,说明“modern”这个概念与上海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在过去百年的发展中,上海在时尚、科技、商业等领域都走在中国社会变革的最前端。
从BDD的案例研究视角来看,上海的设计驱动型品牌对各个行业覆盖的多样性,在其他重要城市里是看不到的。设计师参与创立、在品牌的成长中把设计驱动的力量发挥到极致的上海品牌,其领域能够全面覆盖到大会提出的6个关键词。从设计驱动型品牌的观察视角来看上海的设计发展,会给世界和中国的设计发展带来更多的启迪。
娄永琪:互联网、元宇宙都是现在可以预见的趋势,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设计能够为未来产业形态贡献更多的能量。个人希望未来上海可以做更多的品类和范式层面的创新,进而影响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上海的设计是非常任重而道远的。
#WDCC主题展的观点
范凌:很多人会把设计当作一个「结果」,但是上海WDCC的主题展希望营造一个独特的社群。这个社群把设计作为一种「输入」,「输出」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我们可以用原型的方式设计一种服务、一种关系、一个社区,而不只是用图纸和模型表达。例如娄老师就设计了一所「用设计改造社会」的中学(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
上海也正拥抱大数据、人工智能。探索如何用数据驱动城市生活设计、城市交通动线规划。设计背景的创业者除了可以做BDD这样的物质化创新,还可以做商业模式等非物质化创新,比如IP、互联网产品、元宇宙、去中心化组织、非共识……在上海丰富的文化滋养下,许多新生事物正在萌生出来。我认为上海设计的特点在于:把设计作为一种输入,而不仅仅一种输出。
#上海给未来设计的启发
娄永琪:我觉得维克多·帕帕奈克最大的启发是帮助我们认识到现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他把设计置入到了一个情境和场景中去思考。帕帕奈克那个时代的问题、挑战与机遇和现在是不一样的。同时,技术解决策略也与过去有天壤之别,如现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带来了很多新的机会,拓展了人对系统的感知、赋予了系统新的含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上海对于全世界设计的贡献也许在于「发问」。值得我们警醒的是,当下设计教育中被当作设计问题的场景,在我们面临的全球问题中可能只是非常细微的一部分,很多过去的问题,现在已经越来越无关紧要。所以,上海不仅仅要用设计解决问题,更要用设计提出新的问题来。
童慧明:不仅仅是上海需要提出设计问题,任何一座城市从事不同职业的人,都应该用发问的形式去重新思考设计能够做什么。
#“第三浪”的设计学
范凌:第三个波浪的设计学,这个模型借鉴了阿里巴巴的首席战略官曾鸣教授的观点。中国的商业是三浪叠加的:传统零售、数字化的零售和新零售,三者同时处在同一个时空,而且都有自己的市场。设计也是三浪叠加的:
第一类设计是回归本质的,非常维护自己的学科性的;
第二类设计是拥抱市场,新自由主义的;
第三类设计是在思考「设计不是产出,而是作为一种输入」,或者娄老师讲的「设计不是答案,而是一种追问」。
「第三浪的设计学」还有待被定义,但本质上都是希望更加有创造性地问题求解。为此,我们可能会去挑战设计教育里经典的设计范畴,并且不得不快速地学习和迭代现有的工具、循环经济的知识等等。也就是说,设计师的初心没有改变,但是工具和知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要思考如何挑战设计的边界,从而让「第三浪的设计」有更大的影响。
童慧明:借用第三浪设计的概念来说,设计师在数字资产时代要用研究、实践、探索三者同步叠加的方式来迎接新的挑战,这样才能够在巨大的设计变革中找到自己的出路。
#社会创新设计是否可以商业化?
娄永琪:社会创新设计就是我们常说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设计。满足下面任一条件的创新都可以称为社会创新:
①FOR SOCIETY:为了社会目标的创新。
②WITH SOCIETY:和社会一起来创新。
③BY SOCIETY:由社会来创新。
社会创新的核心是创新目的是社会层面优先,创新的主体是社会群体推动,影响的规模是社会尺度。盈利的和非盈利的都可以是社会创新。正如哈贝马斯所言,世界上有两种最强大的系统层力量:一是经济子系统(商业),二是行政子系统(政府),现在互联网作为第三股力量正在兴起。一个成功的社会创新必须要用到这些力量。
范凌:从企业家的视角来看,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其次,要考虑公司做得好坏和国家强大有什么关系?即我们做的生意能否创造社会价值。
童慧明: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创新的概念、内容和边界也在不断地延展。尽管设计的价值和边界在今天不断被突破,但所有创新和科技的发展都不会背离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创造与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