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古”的“故事新说”|直播回顾

“学古”的“故事新说”|直播回顾

 BDDLive   NO.60

从生活中,人们最终想得到的是幸福感。时光,是可以被感知的。人们一直在试图寻找能够给予确定具体的幸福感来源,围绕餐桌和茶桌构建的两桌生活,是学古找到的答案。本次直播探讨了如何运用 “故事新说” 这一方法论,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的融合,进而打造出高品质的生活耐用品。孔洪强先生分享了自身在产品设计,品牌塑造和市场推广方面的经验,阐述了怎样借助高客单价和用户转推荐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同时,邀请广州美术学院童慧明教授,以及纷岚生活的徐岚,深入剖析小众品牌如何凭借差异化定位实现长期发展。

嘉宾介绍:

孔洪强,“学古” 中国原创日常生活器物设计品牌创始人,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拥有20日多年产品设计从业经验。他创立的 “学古” 品牌以 “温暖如旧时,感觉有新知” 为理念,致力于将传统美学融入现代生活器物设计,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赋予日常用品以文化温度与当代审美。

围绕两桌生活展开

孔洪强:

我们的起点,源于对两张桌子 — 餐桌与茶桌 — 的聚焦。作为公司的产品负责人(PM),我深知产品规划需要长远视野。然而,与其空谈三年,五年乃至百年的宏大蓝图,不如脚踏实地,从眼前这两张桌子及其周边器物开始深耕。

1.餐桌

餐具往往被视为低技术门槛、易被模仿的品类。然而、这恰恰是一个被低估的、需要系统性解决方案的巨大市场。餐具的设计远非简单造型、它紧密关联着生活方式、里面蕴含着无限的设计空间。我们需要剥离固有的思维定式(如过度强调 “多少头” 套装) 、重新解构餐具的价值。例如、蒸笼这一传统器具、其现代形态应如何?

厨房电器的现状同样值得深思。许多产品的设计仍沿袭全球通用模式,未必契合中式烹饪习惯。多少人曾从国外购回名锅,却因掂勺不便而被家人 “吐槽”?器物虽已全球化,生活方式却需本土适配。过去几十年我们或许是 “将就” 着使用,如今,正是中国设计师重新定义这些产品的时刻。

2.茶桌

茶具本身(如景德镇、德化、潮州的瓷器)看似琳琅满目,实则存在相对过剩。然而,茶桌周边的电器 — 如煮水壶,电陶炉 — 却是一片尚待开发的蓝海。目前市面上的产品,多由初级从业者打造,在专业人士眼中,其设计水准远未达标。

这一市场潜力巨大。仅以电煮水壶为例,一个单品及其衍生品,足以支撑起一个年销售额数亿元的品牌。在中国,拥有高审美需求的受众群体规模可观,触达一两个亿,两三个亿的细分市场并非难事,更不用说全球化的广阔前景。

造物方法

1.钛杯

我们秉持的设计理念是 “唯一的创新就是不创新”。对器物而言,这种 “不创新” 实为对传统的深度致敬 — 尤其在不涉及智能技术、新材料的日用器具领域。饮茶啜水之需、杯盏形制历经百年沉淀已成经典、强行颠覆反失本真。

明代万历民窑杯盏,其精妙在于 “松弛中的风骨”:不过分圆润的线条、杯沿一道精炼的提神刻线、皆显东方造物智慧。受此启示,我们提出 “行义相生” 原则 — 器型承载文化意义(义),故须在 “行”(造型)上极致打磨。所谓 “复刻明代唇感”,实指对饮器细节的深度考究: 杯沿弧度决定水流触及舌尖、舌根或唇齿的差异;器壁厚度影响液体温度传导速率;每一毫米的曲线变化都关联着饮用体验的舒适度;这种对传统器具使用逻辑的还原,恰是当代设计最珍贵的创新维度。

2.雪茄缸

这款烟灰缸采用宋代古币熔铸而成(使用老铜)。或许有人质疑此举破坏文物,但需了解:历代通货膨胀导致此类古币出土量大,有时已经不具备收藏价值。我们将古币熔融后,浇铸成如今的烟灰缸。所以我们又称该产品为 “融资”。目标客群是较富裕的雪茄客,其核心体验在于 “品鉴雪茄时带来的独特质感”。

3.手机支架

这款龙年主题的电子产品配件(手机支架),巧妙运用了 “神龙见首不见尾” 的设计理念。其正面造型采用战国绳纹龙纹,手机可恰好架于其上。同时,它兼具笔托功能。

其销售秘诀在于 “与核心产品捆绑销售” — 例如,购买特定款 “传家壶” 纪念版必须搭配此支架(同属一个套装)。此类文创产品若单独售卖,可能难以打开市场。但通过上述策略,数千元的高价单品实现了可观的销量。这揭示了文创设计的核心挑战:首要任务是创造优秀产品(“做”) 、同等重要的是解决市场销售问题(“卖”)。此款 “神龙笔托/支架” 便是这一策略的成功例证。

4.传家壶

暖水瓶作为百年舶来品,因深度绑定国人饮热水习俗而成为文化符号。我们从中发掘两大再造价值:

1. 机械美学骨架:仅十个基础构件构成工业设计原型

2. 集体记忆载体:承载三代人的生活方式印记

我觉得做产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复杂产品简单化、而我们采用另一种设计思维:简单产品复杂化 — 在保留壶塞、壶盖、把手及肩部轮廓等视觉基因的基础上、通过钛金属与非遗传承工艺的融合、系统性解决保温失效、胶塞异味、倒水流涎等历史痛点。这把1.6升容量的器物践行 “温暖如旧时,感觉有新知” 的理念,重新定义新国货 “物美价适” 的品质逻辑。年触达十余万用户的背后,实质是将日用品升华为年代记忆存储器,填补快消时代 “祖辈未留好家具” 的情感空缺,最终完成从实用器具到文化符号的蜕变。

5.煮水壶

在煮水壶研发过程中,我们系统考察了国内外博物馆馆藏,从唐宋元明清经典器形中提炼跨越千年的美学基因而非简单复刻,通过解构五百余件历史器物完成文化DNA的现代转译。

在文化器物开发中,我们始终将产品定义置于设计形式之上,聚焦小众细分市场的精准定位。这种错位创新策略主动规避大众消费领域的红海竞争,转而以命题作文式的开发模式深耕特定文化消费群体。通过选择尚未被巨头垄断的垂直类目,使每款产品问世时天然形成竞品真空带,在相对安全的生态位中完成文化产品的可持续孵化。这种看似非常规的路径选择,实则是中小企业构建差异化壁垒的创新生存法则。

6.消毒柜

我们专为茶人量身定制了一款养护柜,用以存放他们价值从数千至数百万元的珍贵茶器;针对茶器保养与消杀需求,该设备采用六面全透明设计,实现全方位可视化养护。通过石墨烯膜片实现玻璃面板均匀发热,结合UVA/UVC双光波杀菌与远红外三秒速热技术,在确保99% 杀菌率的同时,以渐进式脱水替代传统消毒柜的暴力烘干,避免老器物因温湿剧变产生的冲裂风险。时辰科学养护系统的设备这款集成12日,以 “人需软枕,壶要柔养” 的精准逻辑,填补了高端茶器专属养护的技术空白。

品牌活动

1.“学古” 中国茶叶标本库

因深耕茶周边领域,我们同步开展学古中国茶叶标本库等品牌务虚活动,系统采集全国各茶区茶叶标本并逐年更新。此项目源于在中科院昆明所见百年前外国学者制作的中国茶叶标本,受此启发,作为茶器品牌我们主导建立了覆盖全茶类的标本体系,该成果已与故宫特展的六百余件历史茶器共同展出。

2.少年茶人

作为品牌内容建设的重要组成,我们推出 “少年茶人” 项目:通过组织付费青少年茶文化研学(每位参与者收费两万元),带领青少年深入景德镇等历史文化名城开展茶主题沉浸体验。活动以 “现在的一切是未来的童年” 为核心理念,致力于在少年时期植入茶文化记忆-正如儿时的泥巴,下河摸鱼或茶道体验终将成为人生珍贵回忆。该项目将持续推进,今年下半年将拓展至海外历史文化名城。

3.茶会展览

在产品展览中,我们持续聚焦年轻受众群体,展陈的家具及桌上器物均体现 “唯一的创新就是不创新” 这一核心理念-即通过对传统器具的复刻而非颠覆性设计。复刻后的核心挑战在于当代化场景营造与营销策略革新,这恰是展览落地的关键所在。尤为重要的是,在茶文化这类传统领域,平面设计成为突破老气横秋刻板印象的核心竞争力:三场主题茶会的系列海报以高级视觉语言重构传统意象,通过美学张力平衡文化传承与现代表达,使古老茶事焕发符合时代审美的鲜活生命力。

学古做对了什么

孔洪强:我们通过设计哲学、语言与方法论三个维度展开实践、专注提升东方生活幸福感的非刚需产品创作。

1.设计哲学

这些茶器与仪式本质是 “成年人的过家家”,将民族语言转化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竞争力。核心在于实现 “文化购买价值” 的飞跃 — 当器物超越实用功能升华为生活方式的情感载体,用户购买的不仅是器物本身,更是将其融入生活产生的深层愉悦感。这要求设计必须完成从解决需求到创造幸福的文化转译,亦是学古持续探索的命题:让幸福感成为世界通行的商业语言。

2.设计语言

我们突破东方生活方式产品的两极化 — 避免陷入印经文的民俗化符号堆砌或空谈生活哲学的超验化说教,转而构建产品与品牌的全要素感知系统。以传家壶为例:用户初识为普通容器、却在无形中唤醒传统视觉锤的记忆共鸣;实际使用中频繁闷泡陈皮、六堡茶等高价值茶品、成为茶圈社交场域的活跃载体。当消费者在社交平台自发创作 “传家壶/喝茶/旅游/出行” 场景内容时,实质是通过器物展演生活态度。这种从功能认同 (“用着不错”) 到情感认同 (“显摆生活”) 的转化,最终形成独特的用户口碑链式反应。

3.设计方法和原则

我们凝练出以「生活幸福感」为核心的企业DNA。其内涵包括:恪守东方文化传承脉络(专注复现历史器物而非创造全新体系);坚持日用器物的疗愈属性(摒弃繁复工巧,追求简约贴心);推动多元工艺跨界融合。

作为设计从业者,我们深谙黄永松先生(已故台湾汉声出版人)的箴言:当百年中国孜孜学习西方时,回归民族文脉汲取精神养分更具价值。创新是向前走试错的过程,学古是回头看找对的过程,我们既要向前走,也要回头看。设计本质是文化转译 — 将博物馆典籍中的 “乱码” 转化为商业连接与情感解决方案。通过耐用品再造深耕东方生活方式,关键在于 “心放深而非放大”:从博物馆、非遗、宗教文化中溯源故事内核、融合工业设计的实用性、趣味性、标准化、辅以精神链接构筑产品体系。我们坚信所有产品皆有再造机会年的不确定性2024年面对。所谓 “好产品自带风水”,即纯粹国产器物承载的文化自信 — 当中国设计以极致标准重塑日常,自会赢得市场认可。这恰是造物者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剧增的东方消费生态中,以敬畏心做当代国货的转译者。

何为 “故事新说”?

孔洪强:“故事新说” 的本质并非复述过往,而是对传统器物及生活方式的文化唤醒。我们深入博物馆、古建、山川、从碑刻旧器中提取历史基因、通过再造场景重启其生命力。以暖水瓶为例:当市场陷入低价塑料模具(仅数千元成本)的粗制滥造时,我们聚焦其视觉锤的深层价值-即便未亲历的年轻世代,因身处东方饮食文化语境(食米饮茶),仍对这类符号存有代际肌理记忆。这种设计实践实为文化转译:将历史留存的对的、好的事物、借造物者之手进行再定义、再设计、再生产、再商业化、使传统基因在当代获得新生。

设计师从业多年后,常会产生一种心态上的转变:不愿再完全遵循客户需求,而希望创立能够表达自我主张的品牌。在以往经营设计公司的过程中,为了满足客户,有时不得不放弃一些理想化的创意。然而,积累了十多年的经验,也经历诸多挫折之后,逐渐意识到自己已具备能力,也应当尝试打造真正代表个人理念的产品。

“学古” 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起初它并非一个正式的商业项目 — 没有详尽的计划书,也未寻求投资,仅仅是几位爱茶,热衷器物的朋友,希望以最低的成本创建一个共同 “玩” 的空间。大家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不断尝试,不知不觉间,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品牌形态。整个过程如同书写散文,随心而动,而非完成命题作文。

尽管公司目前更多是在应对 “命题作文” 式的工作,但我们始终未改初心。这份初心并非指向宏大的事业蓝图,也不以盈利为首要目的(盈利只是自然的结果),它非常简单:我们只想做出真正优秀的产品,让自己为之感到自豪。

在新国货的发展浪潮中,我们致力于打造能力范围内的高品质产品。不追逐花哨的人工智能或大数据概念(也并非我们擅长),而是专注于器物本身的工艺与设计。对我们而言,最大的动力源于做出令同行赞叹的作品 — 那种 “真牛” 的认可是我们最珍视的荣誉。有时新产品尚未面世,旧作长期销售后心中难免产生空落感,此时这种 “荣誉感” 显得尤为关键。我们的初心,正是坚守对创造好物的那份骄傲。

品牌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孔洪强:作为品牌创始人和设计负责人,我对产品的要求必须比消费者期望的更高。就像肯德基做出一个汉堡,能让麦当劳的厨师也觉得好吃,那才叫真本事。消费者觉得好是基础,但真正的挑战是让同行专业人士也认可。

说实话,我们做产品不太依赖传统的市场调研报告。关键是你自己必须是这个领域的 “超级发烧友”。比如你要做化妆品,你自己就得天天用,真正懂;你要做工具,你自己就得是爱琢磨,会动手的人。我自己从小就喜欢看人修锅补碗,这些经历都刻在骨子里。这种热爱和懂行,才是做好产品的根基。

这种 “想把东西做好” 的热情和坚持(我把它叫做 “心气”),我觉得占了公司成功因素的90%。有了这个心气,再难的问题也能克服;没了它,小麻烦也会变成大问题。

我们做的东西,像剪刀,茶壶这些日常用品,过去几十年大家觉得 “能用就行”,不太讲究质量,设计和文化感。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有能力也有责任,用更好的技术,设计,材料和故事,把它们做得更精良,更有品质。

现在流行说 “文创产品”,但我认为不能本末倒置。文化应该是好东西自然带来的加分项,而不是靠它来卖货的招牌。消费者首先是因为东西好看,好用,想要才买,然后才发现它背后有文化,有故事。如果光打着 “非遗” 或 “文化” 的旗号卖东西,很难长久。

我们 “学古” 品牌就是这么一步步走来的。我们知道自己品牌名气不大,所以最核心的就是死磕产品本身,先把东西做好,做实用(这叫 “产品力”),靠这个让公司站稳脚跟。现在才慢慢开始做品牌宣传(这叫 “品牌力”)。这些品牌建设的事,花钱多又不容易立刻看到回报,只能我自己来抓。

说到底,像我们这样做生活用品,带点文化背景的小公司,路不好走。但只要真心实意想把东西做好,抱着这份热情和坚持,总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好东西,用心做,总会被懂得的人看见。

在设计中如何平衡 “古” 与 “今”,产品的哪些设计点会让客户 “主动选”?‍

孔洪强:在茶器设计领域,我们坚持在传统与创新间寻找精准平衡点。以景德镇为例,当地茶器发展不过二十年光景,却已分化出两种极端路径:一方严守古法复刻,一方追求怪异创新。正如习字需从描红临帖起步,茶器设计亦需扎根传统根基 — 缺失对器型沿革的理解(如从大杯饮茶到干泡小盏的演变),盲目创新易陷入形式大于实质的误区。茶圈作为独特的文化消费群体,其器物天然携带传统基因,过度偏离传统的设计虽能博取眼球,却会脱离核心用户的实际需求。我们始终认为,优秀的茶器如同有骨力的书法,必经 “永字八法” 的锤炼,方能在当代审美中传承东方器物的精神内核。

高客单价往往动销率不高,学古如何销售和营销?

孔洪强:经过这些年,高客单价反而成了我们的优势,不再是问题了。现在团队上下没人提 “要做便宜货”,大家都认准了:东西必须好,价格就得撑住。市面上抄袭我们 “传家壶” 样子的暖水瓶各个价位的都有。在我看来,只要东西足够好,经得起别人琢磨,模仿,就不怕。

第一次看到我们产品的人,90% 嫌贵不买,甚至可能嘲笑买家 “被割韭菜” 、 “智商税”。但神奇的是,过半年一年,其中不少人会悄悄买一个。因为他们看到自己敬佩的人(比如行业大佬,羡慕的生活博主)在用,想模仿那种生活状态。

我们的产品就是这样:刚上市卖得慢,但老用户特别喜欢推荐给朋友。他们不用我们吆喝,自己就会在社交平台晒 — 带着壶坐高铁,坐飞机去旅行,文案是 “说走就走的生活”,虽然一句没提产品好,但壶就在画面里!这等于在社交圈 “秀” 自己的生活品味。这种 “壶” 放在桌上,自然能吸引人问 “这是什么?” 这就是社交的开始!

现在,在核心的 “茶圈” 里,几乎没人不知道我们。普通大众可能不知道,但这反而是机会!圈内人形成了共识:认可品质的,就买我们的产品;觉得贵的,就买各个价位不等的 “平替”。这些 “平替” 打着 “传家壶平替” 的旗号,其实也在帮我们打广告,让更多人知道正品的存在。

您认为目前出海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孔洪强:当前出海业务虽覆盖俄罗斯、迪拜、日本等国、但规模有限、核心症结在于渠道建设不足我们尚未对接具备多级分销能力的托盘商(类比国内 “国代”) 、仅依靠零散经销商难以打开市场。中国茶产业年消费仅3000亿人民币,全球市场规模亦非庞然大物,但原叶茶冲泡文化自鸦片战争起已浸润全球。而应坚守中国闷泡技艺及配套耗材的输出战略我们坚信无需迎合海外咖啡文化: 年龄门槛自然筛选出目标用户正如机场安检门般岁以上群体天然存在健康饮品转型需求全球35号。重点在于触达英美法俄等传统饮茶国的细分人群,通过托盘商构建商业触手,让小众高端茶生活方式找到精准出口。

您是如何逐步成长为 “高阶设计师” 的?

孔洪强:作为设计师(尤其随阅历增长),首要在于经营好自身生活品质。 进而,需学会创造既能 “悦己” 又能 “越人”(超越他人/自我)的作品。生活刚需品虽竞争激烈,却非最难;而 “悦己” 之物偏重务虚,其价值不易在传统产品规划中清晰量化。

作为小众品牌创始人或高级产品经理,必须达到的关键境界是 “眼高”: 以足够高的审美与认知标准,精准把握务实(功能)与务虚(精神)的平衡。对我而言,核心原则是 “不悦己,不为” — 若无法先打动自己,则无法创作,更无法 “越人”。

(结束)

文字整理 / 编辑:程星瑜

审稿策划:孔洪强,徐岚,童慧明,郭丽丽

BDD观察者
hi@bddwatch.com

“风佑设计,劲吹华夏,赋能创新,涅槃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