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天科技,用外骨骼科技惠人

程天科技,用外骨骼科技惠人

 BDD Case  第77案

外骨骼 (Exoskeleton)一词,来源于生物学中昆虫和壳类动物的坚硬外壳,其作用在于支撑、运动、防护三项功能紧密结合。与此相对应,“外骨骼助力机器人”,则是模仿生物界外骨骼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机电一体化装置,结合机械结构、控制、驱动方式、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作为一种系统性功能超强的“可穿戴设备”,在为穿戴者提供诸如保护、协同动作等功能的基础上,还能够在穿戴者的控制下完成人类自身无法完成的任务,提升人体的运动机能。

对外骨骼技术的研究要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旨在强化士兵的负荷能力。随后逐渐进入民用领域,主要以医疗和工业生产领域为主。

在医疗领域,外骨骼主要提供两种帮助:一、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二、帮助残障人士重获行动能力。现今,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已成为中风、脊髓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康复训练的重要技术手段和方法。据美国市场调研机构WINTERGREEN RESEARCH的分析,康复机器人行业规模将在未来几年实现高速增长,2025年有望达到60亿美元。

对于外骨骼的研究,大多数国家尚处于起步阶段,商用产品仍然较少。中国对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约始于2000年,伴随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2010年进入加速发展期。企业与高校合作研究外骨骼机器人的模式逐渐增加,推动这个高新技术行业从研发阶段逐步迈入商业化阶段。

程天科技即是全球外骨骼技术的引领者,早在2009年,创始团队就已开展对外骨骼技术的研究与实验,2012年于哈尔滨成立程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程天”),基于哈工大和哈工程两个大学的平台,程天通过特种机器人项目,一边积累技术、产业方面的经验,一边锻炼团队的能力,并逐步明确了专攻外骨骼这一研究方向,在2016年获得天使轮投资的同时,成功研制了医用外骨骼功能样机。

2017年,创始人王天博士带领程天团队从东北搬迁至杭州,入驻了位于杭州余杭区的中国人工智能小镇,将公司总部设在了杭州。有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产业配套,程天开始专心研发外骨骼机器人,至今已申请自主知识产权600余项,授权300余项,并于2023年荣获中国专利银奖。程天以技术领航、用设计驱动,以实现“人类plus”为目标,完成“让每一个人享受机器人的服务”的企业使命。

 

01

人机共生

成为推动人类进化的外骨骼领军企业”,是程天的品牌愿景,在公司的LOGO设计中,充分呈现了这一用心:五角星图形Logo扩散出的5个箭头,象征外骨骼技术的未来5大应用领域:健康、工业、安全、交通和娱乐。箭头之间形成的5个“负形”内向箭头,隐喻了品牌的使命——让全球五大洲每个人都享受机器人的服务,彰显全球化定位。品牌Logo的英文名RoboCT,由“机器人”的词根Robo与“程天”的拼音首字母缩写CT组成,表明这是一家以机器人技术为内核的公司。而在首字母R右上角的“+”号代表为人类赋能,尾字母T的一横右端多的一点,是告诫团队在做产品和服务时,永远要比用户和客户想要的“多做一点”。

《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诺亚·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认为,未来,硅基生命将取代碳基生命,AI的快速进化也预示这一天即将到来。程天科技创始人王天博士认为:

“全天候学习的机器人必将有一天超越我们,人类的自然界进化速度追赶不上机器人。相比于灭绝性的取代,我们认为人类与机器人应该融合发展,所以我们想推动人类的进化。因此,我们想到一种新方法:人机共生。有一天,我们将分不清是硅基生命还是碳基生命。基于“半机器人”概念,我们定义外骨骼为「人类的新器官」,既是人体机能的延伸,也是改造人类的一款产品。就像人们有了电视而能够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和节目,有了手机可以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一样。衰老是自然规律,但我们希望通过这类产品和服务,让人们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

02

从失败中汲取力量

程天创始人、CEO王天,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和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双博士后。作为一位85后科学家,他拥有发明专利91项、实用新型专利187项。带头研发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康复系统,获得国内首个用于神经康复的NMPA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注册证。

程天科技创始人&CEO–王天

王天经历了从物资匮乏到物资丰富的转变,见证了中国开始应用计算机、互联网兴起和飞速发展的全过程,切身体会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变化以及技术改变世界的力量。王天坚信共产主义会实现,因为机器人将会让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富足,满足人们按需分配的需求,未来将是人类充分使用机器人这个新物种。因此从高中起他就开始参加机器人竞赛,并明确未来一定要投身机器人事业。

但当时还没有机器人专业,一位前辈便建议他在本科阶段先学习机械,掌握机械和电子等基础知识,于是王天本科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习。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后,王天在硕、博士阶段开始钻研人工智能的前身——智能系统。后来,他又作为博士后从事群体智能研究。十几年的积累,让他建构起机器人生产研发的全套知识体系。

在求学期间,王天将爱迪生视为偶像,开始尝试将科技变为现实,像爱迪生一样做些小发明,也有了创业打算。他回忆:自己大一时就萌生了第一个创意——多场景复用手电筒。“当时没有钻研高新技术,只有一个想法,所以我认为它更符合 ‘单一的设计驱动型’。2004年白光LED刚出现,我觉得这东西不仅省电而且照明效果也比传统灯珠手电筒好很多。

另外我还发现一些新使用场景:当时手电筒都是普通手持直筒造型,但晚上我在寝室看小说,举着手电筒很累;雨天晚上打伞,也需要腾出一只手握着它照明;而且有时我想用它当台灯也无法实现。基于这些个人体验,我设计了一支用铜丝制作、蛇形线条机身、白光LED的多用途灯具——既可盘成一盘当台灯,也可缠在床头当床头灯,还能缠在手腕上或伞上。并且我觉得裸露的铜丝太丑,用热缩管包起来做了个‘外观’,觉得一颗灯珠不够亮,做了三颗集成,让光线更均匀。

我在大一时就拿着这项设计参加了学校的科技竞赛,但被辅导员以这个项目‘缺乏技术含量’为由否决了。这可能是我第一个想创业的项目,但最终失败了。”

大二时,他又有一个新想法。MP4产品刚问市,但由于当时电池技术很差,续航时间很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天用两节镍氢充电电池和一个升压模块,做了一个给MP4供电的“充电宝”原型,一度想过开发充电宝市场,但最后也没有实现。而他的同学却用类似概念捞了第一桶金——做了一台以铅酸电池给路由器供电的设备,在多所高校里非常受欢迎,最后这项技术卖了十几万。事后,王天总结:“我认为他成功的地方在于他的项目PMF(Product-Market Fit,产品市场契合度)做得比我好,渠道匹配更好,更易于推广。”

王天说:“大学期间是白纸一张,可以随心所欲地思考,因此我有很多创业点子和想法。到2009年开始读研究生了,但总感觉自己只是在想而没有实践。东北人有句话:出来混什么最重要?‘出来’才最重要。于是我开始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人脉,以‘零成本’方式进行创业,做过互联网团购,但由于缺乏互联网思维也失败了。虽失败了多次,但我已经开始行动了,我认为这是好事。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正态分布,一个完美的点子和一个特别蠢的点子出现概率都很低。大多数机会其实都在中间,成功与否取决于你如何经营。”

王天意识到要发挥自己最擅长的“技术”,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商业化思维不足,不能盲目选择方向,要明确以技术为核心并复制成功案例,提高成功率。

他带领团队从日常生活体验角度,洞察到两个痛点:1、经常在实验室待到很晚,搭公交回家时不确定是否还有末班车;2、寒冷冬夜里等公交车很久,好不容易挤上一辆满当当的车,紧接着后面来了一辆空车。考虑到智能手机的普及和苏州、北京等地的成功案例,王天团队想做一个智能站台APP,以省时省力为重点,帮助用户提前规划出行时间。却因需要多个部门协调审批,项目一度陷入僵局。

最终,他们了解到公交公司想改造智能公交的需求,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和人力资源,克服了重重困难,用4个月时间完成了整个项目的商务标书、研发、规模化量产和交付。

但也是从此项目中王天意识到,交付产品只是业务的开始,售后工作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由于产品有空间,我们后来用了半年多时间去做售后。白天公交车出去跑线,晚上回到停车场后,就得开始修设备、换设备。后来从商业模式上评估之后,觉得这个项目有点突进,并且技术门槛不高。后来我们将此业务移交给负责销售的朋友去做,决定回归初心继续专注于机器人领域。”

从概念到落地,从作品到商品,从学校到市场,王天一步步积累经验和教训,对技术、设计、生产制造及商业模式都有了全面理解,这些实践积累让他最终全部应用于创立程天,打造出一支既能挑战高难度外骨骼技术、又能将研发成果落地、以科技惠人的实战团队。

03

来自顶层的设计驱动力

程天的创始团队大部分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年后,团队从一个项目制公司转变为一个产品型公司,初创团队仍在继续发展。王天非常注重多学科协同创新,创始团队中不仅有工学背景出身的外骨骼技术专家,还有软件研发、产品设计、供应链管理以及医疗销售等跨学科顶尖人才。目前在程天的员工中,研发设计人员占比50%,分为运营中心、营销中心、产品中心、研发中心、供应链中心5大部门。而令BDDWATCH最为关注的,则是工业设计师颜海以“联合创始人”身份加入程天,这在国内高科技创业公司中极为少见。

程天科技联合创始人–颜海

颜海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现任程天的产品中心负责人兼首席设计师,主管大健康领域的产品规划和设计,带领设计部门引导产品逐渐转向C端市场,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产品和服务,至今已从事外骨骼产品设计8年,获得过红点、IF、IDEA、DIA等国内外著名设计奖项30余项。同时,他还在中国美术学院攻读设计学博士。

颜海回忆与创始人王天的结识:“2015年,我还是一位大学生,当时对技术领域还都是一些感知,但自己从小偏好硬科技领域,高中时便深深迷恋于当地的二手数码产品市场,并热衷于拆东西、分析结构。那年国家号召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我加入了一家特种机器人创业公司,但干了一年就发现自己在做的机器人和想象中的机器人有很大落差。我想要做的是服务大众的行业或产品,希望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我后来在接设计项目订单时认识了王博士,对他要做外骨骼方向的产品,觉得它与人的结合必须非常紧密,能发挥设计师的优势,是一项非常有挑战的事业。经过开始的项目磨合,我们彼此深刻地理解,从校友变成了兄弟。于是,我决定进入外骨骼行业,2016年加入了王博士的创始团队。”

颜海深知自己在人机方面的短板,于是选择回哈工程继续学习人机工程学硕士,一边学习一边兼顾程天的产品设计工作。同时他意识到自己需要从品牌所需的底层设计做起,从平面设计、品牌设计和工业设计的专业视角慢慢延展到产品研发、用户洞察和公共关系领域,一步步形成对外骨骼产品创新设计更全面、系统的认知。

颜海说:“在整个过程中,我逐渐感悟到在外骨骼产品中「风格」并非最重要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如何为用户创造使用价值,为行业、客户带来商业价值。”

对“一家高新科技公司为何力邀一位工业设计师作为联合创始人?”这个问题,王天博士有独到的理解。他认为,外骨骼是一种“想象先行”或“应用场景先行”的产品,而不仅仅是一项科研工作或制作样机,因此研发前期需要有产品定义、设计细节的清晰 “传达”,而产品定义则是关键要素。只有将技术和产品完美结合,科技型产品创业公司才能具备足够强大的竞争力,设计在融合两者过程中能发挥关键作用。

通过与颜海的交流,他了解到工业设计不仅涉及外观,还包括产品定义与用户洞察,以用户体验思维方法深入细致地洞察用户行为与真实的使用需求,以此为依据定义产品的功能特性和技术的配置。而电子工程师、机械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系统工程师都无法主导产品定义工作。因此,王天在程天内部倡导设计先行、对用户的理解先行,而技术更多是起到“解决路径”的作用,实现产品想要承载的用户价值。

研发副总赵晴宇(左一)和王天(左二)、颜海(右一)一起讨论方案

事实上,颜海带领的设计团队,也得到程天创始团队的深度信任。在今年9月的一场BDDLive直播中,创始团队的研发副总赵晴宇说:“我们一直都没把工业设计师当作一个画图或候补的岗位,企业充分尊重设计师团队。从概念阶段,设计师团队就会参与进来,整个开发阶段会有两轮非常紧密的迭代,让工程师和设计师来回交换设计。

在研发初期阶段,设计师提出:你的运动过程不顺滑。我们工程师会问‘怎样叫顺滑?’。但过一段时间,我们的PRD(Product Requirement Document,产品需求文档)都变了。工业设计背景的同事给你写的都是‘蓝牙4.0、功耗要求有多低’。当你面对这样一个团队时,你知道对方在这段时间里,可能在某一领域里已经比你要专业了。工程师一旦看到:设计师能把一个感受性的要求拆分为一组组可量化的数据,且做了充分的技术调研时,你就得硬着头皮去实现。”

颜海的设计团队在程天所获的话语权,一方面是创始人、CEO王天博士的鼎力支持和企业理念“解决问题、信任彼此、与时俱进”的正向引导,另一方面更是设计团队通过实力赢得了认可。

程天团队所有成员都建立起共识:外骨骼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不同,难点在于需要考虑人的存在,并时刻服务于人。因此,产品创新必须考虑人机融合的物理和感知层面,这也是此行业的关键所在。程天内部由此形成了“用户导向型文化”。赵晴宇在直播中感叹道:“王天虽是机器人领域专家,但他是站产品设计这边的,当他识别出这是一个用户要的东西,就必须得做。虽然我们研发会很痛苦,但是我们也充分理解和信任工业设计团队,因为我们知道,他们要的就是用户要的。

 

04

争做领航者

外骨骼最初起源于军事领域,相关技术被禁止引进国内。因此程天进军外骨骼领域时,既无参照系也无领路人,只有自己一步步探索。他们借助实验室资源,使用现有材料和设备来验证外骨骼设计理论,很多功能及指标都是在临床试验中逐步试验出来。例如,他们发现人的膝盖需要承受人体重的三倍重量,而其损耗是不可逆的。这些真实且关键的数据,让他们更希望外骨骼技术能够真实有效地造福人类。

创始人王天说:“我们创立程天科技的初衷,是做刚需高频、能服务所有人的外骨骼机器人。从内部看,外骨骼机器人不仅能弥补缺失的人体机能,还能延展人体机能,使那些本来先天不足的人也能完成诸如‘灌篮’等高难度动作;而从外部环境看,近年来外骨骼机器人领域的专利数量呈指数级增长,意味着它存在未来规模化发展的巨大前景。由于我们前期已在这方面积累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坚定选择了‘外骨骼机器人’这条赛道,认定它未来会成为一大独立的产业。

在2017年之后,我们又做了一个更加细分的选择——做康复方向的外骨骼机器人,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困难但正确的事情。虽然我们还很年轻,对身体机能的退化没有非常强烈的感知。但当我看到一个人由于失去行动能力,伴之而来的是没有尊严的生命快速衰退全过程时,感受到了强烈震撼。因此我们希望借助外骨骼机器人的力量,让人们的生活更轻松、自由且有尊严。”

程天能够快速占领市场,首要原因是他们坚持核心元器件自研。之前做特种机器人积累的技术和产业链,令程天可与合作伙伴一起投入大量精力和资金,从底层技术启动开发,率先突破了包括电机、减速器、驱动器在内的几项关键技术,实现了核心元器件的100%自研自产,再将其复用于全系列产品中。多年的技术储备与潜心研发,让程天成为国内首个拿到神经康复外骨骼创新医疗器械NMPA注册证的企业,由此撬开了国内的医疗器械市场。

程天自研核心元器件

其次,程天团队早已看到未来外骨骼的产业化需要强大供应链支持,所以从创立之日起即着力打造完整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其中程天的长风工厂,拥有独立标准生产空间,是集产品组装生产、质检、采购、仓储、物流及部分办公职能为一体的生产综合体,足以稳定且有效解决供应链管理、批次稳定性、生产效率及生产质量等问题。目前,程天自建的GMP工厂可年产千台外骨骼机器人,不仅在全球同类型企业中位居首位,并且底层供应链的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8%,电机、检测机、驱动器等都是自研自产,在内部形成高效闭环。

最后,在商业拓展方面,程天推出了RaaS(康复即服务)模式,将外骨骼技术推广至专业康复机构与个人用户,打造B端+C端的全套养老及康复体系。

王天博士介绍说:“程天的目标是提供全面的康复服务,而不仅仅是产品。完整、系统的康复服务能够帮助用户恢复健康、回归社会。同时用户的需求是个性化的,并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如果他们购买产品,可能过一段时间就用不上了,这会浪费资源并给用户带来经济压力。因此,我们构建了数字化系统,打造以机器人提供服务为核心,包括人、设备、药品等一整套解决方案。结合用户的需求提供订阅模式,同时布局服务设计,通过医院这一触点,提供专业的康复诊断、跟踪以及数字化服务。

正在北京建设的程天康复中心,以拥抱用户为出发点,旨在提高用户研究的效率,并建立完善的RaaS服务体系。这个体系未来将成为程天的主要营收来源。我们还有技术输出,例如与北京儿童医院合作建立儿童智能康复临床研究中心,能提供完整的建设方案,包括儿童机构和康复机构的康复中心设计、技术团队搭建、场地和设备的配置,以及后端管理培训。”

与此同时,程天的产品系统也已走向国际市场,希望通过开放式商业模式,形成一个行业网络,以获取更多利润。三星、索尼等公司的许多服务型机器人也都采用了程天的元器件作为其内部支撑,因为外骨骼设备的关节与人形机器人的关节类似,能达到更高的力量要求。目前,程天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康复外骨骼部署数量和使用数量第一的企业,其产品与服务已进入超过560家康复中心、残联机构及医院,覆盖了全国超92%的省级行政区域,累计服务超30万人次,辅助行走2亿步

而由此产生的大数据,可以更准确地呈现患者的分布区间,不仅可为未来提供数字诊断方案和更精准有效的康复服务打下了良好基础,还可帮助保险公司在核保核赔业务上做出更理性的决策。

 

05

提供康复全周期的产品及服务

颜海介绍说:“像偏瘫这类疾病最初有一个急性期,此时身体僵硬不能动弹,需要在床上进行一些康复训练,此时为卧床期。训练方法包括“良肢位”摆放,即采用一个对康复有益的姿势,尽量避免压迫受伤侧。借由早期的康复动作,肌肉逐渐松弛,肌力得到恢复,这时才能进入站立期。站立在康复领域是一项专业的康复项目,站立意味着达到了一定的平衡和肌力水平,只有达到这种水平后才能进行步行训练。”

康复从卧床期、站立期到步行期不同阶段的需求,凝聚了康复师和医生的经验,以行动受限作为产品定义的核心,程天研发了不同产品以缓解康复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比如帮扶机器人、床边外骨骼、悠行外骨骼等,甚至为儿童设计了童行外骨骼。

程天外骨骼机器人系列产品总览

同时,程天对用户群进行了分层:医院和专业康复机构里的产品功能主打治疗;而社区和居家产品则更多考虑巩固和代偿。除了床边外骨骼以外,其他产品均设计了机构版与个人版,适配不同场景下的康复需求。程天也借助市面上较成熟的医护配套,结合对用户需求的深入理解及渠道建设,针对C端用户提供产品租赁服务,让更多人能享受到优质的康复服务。

悠行UGO康复外骨骼

悠行UGO康复外骨骼(机构版)

UGO机器人运用了意图检测技术,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多步态、多场景训练模式,还可以实现主动、被动、主被动结合等康复训练。基于大量临床数据的算法模型,在设定用户的身高、体重、腿长等参数后,算法可调整具体步态,并通过给予患者一定的约束力,帮助患者形成正确步态。另外操作人员还可结合临床疗法,在训练过程中给患者一些主动的挑战,如挑战残存肌力等。

除了“电动调长”之外,程天科技在外骨骼领域还构想了诸多产品创新思路,CEO王天分享道:“在深耕外骨骼领域多年后,我们形成了一种更接地气、更有价值的用户研究方法——‘快速实验、深度访谈、观察使用’。因为多年经验告诉我们,客户与用户往往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在面对全新的产品时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因此,在引导用户的同时,需要更深入洞察了解他们未说出的需求。所以只有走到一线观察,我们才能更贴近‘战场’。”

专家估计,我国现有康复治疗师约5万人,每10万人口仅拥有3.57名康复治疗师,与国际标准——每10万人口拥有康复治疗师50名,差距超过10倍!面对中国康复治疗行业从业人员极缺的现状,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康复师作用,就需要尽可能让康复师参与更多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因此,对现阶段的医生、康复师来说,全程互动式参与的体力负荷、人员培训及成本要求都很高。

为此,程天设计了一个辅助吊架,能有效缓解人力资源紧张。原本完成一个行走康复训练需要配备至少3 ~ 4名康复人员,分别负责保护患者安全、引导步态动作和评估治疗效果。而借助辅助吊架后,只需要1名陪同人员。即便是家属,经过简单培训后也可以参与到患者的康复治疗中。

适配悠行外骨骼的辅助吊架

这一设计还有一款面向个人用户的UGO康复外骨骼,精准匹配了个人用户在家居或社区场景中的使用需求,推出仅半年时间就打开了C端市场。

悠行UGO康复外骨骼(个人版)

童行KidGo系列康复外骨骼

童行KidGo系列康复外骨骼,是专为下肢运动功能异常的儿童设计的智能康复机器人,外观上取用狮子和鹿的卡通形态,并在使用过程中引入趣味化的交互游戏体验,取代传统被动参与的关节活动,引导儿童主动参与步行训练;并通过纠正异常步态,提升儿童下肢的自主行走能力,促进其整体运动功能的平衡和协调。

童行KidGo儿童外骨骼

悠然URA床边外骨骼

悠然URA床边外骨骼

在医院调研过程中,程天团队发现大量的早期康复需求,来自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术后患者。因此基于传统膝关节床边康复产品,程天研发了能让髋关节也得到充分运动的床边外骨骼产品。URA通过测量患者体重,能精确控制运动强度,并记录和感知动作轨迹,精准复现康复师的治疗手法,协助患者完成长时间简单重复的训练。这款产品既能高效帮助康复治疗师腾出时间服务更多患者,又为康复治疗师节省了体力,保证康复训练的强度、效果与精度,提升治疗效果。

源于深入的用户洞察,程天首创了“电动调节长度”功能。在使用设备前,用户只需刷卡或扫描二维码,设备就会识别已录入的用户身高体重等数据,自行调整到相应的尺寸和程序,便于患者直接穿戴。这种方式替代了传统手动调节的繁琐操作,极大提高了患者穿戴的便利性,节省了穿戴时间,因此在康复机构中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高效运用。

颜海说:“传统康复一般属于被动训练,其有利于患者之处一是即时效果更好,二是患者本来就处于虚弱状态,难以掌握正确的运动模式,主动康复会表现得更差。但现在,借助外骨骼设备的助力,我们能通过数字化把康复主动权交给患者,让其可用标准动作进行训练。经过临床对比实验,患者可以进行真正的主动康复运动,我们的康复技术相对于传统治疗更快,而且效果也更好。”

悠扶UFU帮扶机器人

悠扶UFU帮扶机器人

UFU适用于脊髓损伤、脑病变、神经系统疾病、肌无力及重大术后等无法正常站立、行走的人群,帮助使用者解决位置转移和大小二便等生活问题,提供站立训练以减轻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反应。在ICU重症监护室等实际应用场景中,UFU随设备可放置氧气瓶、输液瓶等辅助医疗器具,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UFU的吊杆采用电动“抱起”结构设计,通过遥控手柄可轻松实现升起降落,帮扶用户站立。把手采用更符合人发力的状态的梯形结构,整个过程犹如一双强有力的臂膀将人扶起,有效避免二次伤害。

采用自研的底盘及模组,可实现前后移动,左右平移和原地360度旋转等全方位移动。无需转弯半径,使得产品在狭小空间里也能行动自如,有效控制移动过程中的危险。

程天科技康复云平台

程天以HMO(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健康维护组织为先导,搭建康复云平台,并通过建立数字化康复智能评估系统来保证用户粘性,不断迭代和优化产品的使用体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程天科技康复云平台

由于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康复没有像阑尾炎、心脏病等疾病一样的标准临床指标,因此康复往往是个性化的。而程天的康复云平台以康复大数据为支撑,通过康复知识图谱的建立,推动实现远程康复指导。

作为智能中枢的云平台搭建完成后,程天可实现对整个产品生态系统的交互和操控。而用户端也能通过建立一个大健康ID,链接程天所有的康复产品。而基于模块化思维构建的交互终端,使得不同产品之间的交互界面可以共享功能,并且能够快速移植。

此外,程天将依托康复云平台建立康复智能评估系统,利用机器视觉、智能穿戴产品和人工智能算法,将医生的经验转化为可量化、标准化的治疗方法,逐步形成康复治疗的处方模型,为患者描绘更加有效的个性化康复路径,布局未来C端市场。

06

外骨骼成就人类“PLUS”

中国康养需求伴随人口老龄化和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逐步上升。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大陆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量为2.64亿人,已占总人口的18.7%。自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的20年间,老年人口比例增长了8.4个百分点,意味着中国即将步入人口老龄化的“快车道”。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当下,国人越来越追求高水准的生命品质。临床医学解决的是生存的“根本问题”,康复医学才能改善生存的“质量问题”。以上两者的结合催生了当前康复产业的发展,也是一种消费升级的表现。

就国家政策来看,目前正在调整以前临床医学过度消耗医疗资源现象,随着疾病诊断相关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的上线,以往的过度医疗现象将被改变,有限的医疗资源将向康复倾斜,可见未来康复医疗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外骨骼机器人将会是康养领域的战略产品之一,程天近期获得了国际风险投资公司Pappas Capital的投资,老股东“余杭国投”也在持续加注。近期程天的童行(KidGo)系列康复外骨骼,新增获批NMPA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正在规划C端产品,进一步拓展康复外骨骼市场。

王天认为,新品类必然有未被发现的新需求,往往只能在动态的应用中被发现。因此,产品在量产交付后仍需不断迭代,但会带来供应链管理和售后服务等需要动态调整的挑战。如何在高动态与高速度发展中保持稳定和创新,是程天在创业路上的又一个大挑战。

除了养老与康复领域,王天对于外骨骼的应用场景还有更广阔的畅想:“外骨骼作为一个智能产品,应是人类机体的延伸。在感官层面,除了视觉、听觉、语音之外,身体也是交互的一个接口,除了运动监测,我觉得身体交互能做的事还有很多。”

谈及未来规划,王天博士为我们展示了一张人类“Plus”的蓝图:“未来5年,从各方面看,生活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都在用外骨骼产品,就像现在路上看到的电动车一样。原先无法自主走出家门的人,通过外骨骼产品也能够走上马路。或许他们未必都穿戴程天的产品,但这是我们期待看到的场景——真正的科技惠人。”
程天科技人类Plus蓝图

作者:郭丽丽 李咏丹

BDD观察者
hi@bddwatch.com

“风佑设计,劲吹华夏,赋能创新,涅槃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