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科技|用户需求能驱动硬科技企业吗? 颜海&赵晴宇&刘茜&赵斌&童慧明

设计科技|用户需求能驱动硬科技企业吗? 颜海&赵晴宇&刘茜&赵斌&童慧明

 BDD Live  

BDDLive NO.37

9月27日晚19:30,「设计科技」系列第二期直播,我们邀请了专注于研发外骨骼技术的程天科技的创始团队中两位核心成员–首席设计师颜海和研发副总赵晴宇。同时我们还邀请了香港X科技基金投资及孵化总监刘茜作为飞行观察员,结合她在硬科技行业多年的理解和经验,与BDDWATCH 团队一起探讨 “设计”、“用户需求”、“科技”之间的关系。

👆 扫码加入「设计科技直播交流群」,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哦


调动设计师优势,解决真问题

颜海:设计师进入硬科技行业会有先天的不足和优势,需要扬长避短。

首先,工程的细分领域非常多,设计师在知识结构上很难与工作多年的工程师相较,需要取别人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其次,硬核科技有自己的行业特色,设计师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和理解这些特性。例如,医疗机器人需要符合NMPA的相关法规要求,需要进行合规设计与制造。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可能会提出一些创新的想法,但由于技术限制或缺乏经验,难以实现落地生产。

但设计师也有自己的优势。设计师愿意尝试新鲜事物,他的洞察和发散,能和工程师碰击出更多的火花,进而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设计师擅长从用户角度出发,理解用户需求。在面对医疗属性的产品时,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设计师的视觉和审美能力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品牌形象,帮助硬科技产品在功能性之外,向用户传达情感价值。如果说研发和供应链解决了质量的关键支撑,那么设计则提供了「品质」的关键支撑。另外,设计师的跨学科交流能力有利于推动组织间的跨领域创新。

赵晴宇:作为工程师,我看到颜海带领的设计师团队身上有一种“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的特性在。举例来说,在程天开始做外骨骼时,国外领先20年的同行仍处在手动调节长度的水平。而我们的设计团队通过场景洞察,为了照顾到以往被忽略的康复师的用户体验,提出了“电动调节长度”的概念,甚至花了大量时间去论证技术的可行性、帮工程师找了很多非常好的方案。最终实现了根据不同患者的身材自动变换产品形态,就感觉这个机器人“活了”。

他们把这种人文关怀的思想完全灌注到产品里,不光照顾患者的使用体验,而且是医疗器械使用场景下的每一个角色的用户体验。这样的设计者非常值得尊重,所以我们也特别愿意配合这样的人。

硬科技产品里的体验细节

颜海:我自己是深受包豪斯和小米的影响。所以我认为设计有它的正确性或者理性。考虑到产业化的可能性,我们在构建外骨骼的时候,会考虑如何把它分成几个模块跟工程师去探讨,来保证它是模块化的设计。

其次,细节的把控。举例来说,一是在大腿的关节处做了一个细节设计,让连接模块的压线既能保证在坐姿位和站立位的时候的抗弯折,又能在视觉上看起来整洁、规律。在保证产品寿命的同时,满足产品的功能属性和视觉美感。另一个细节是,我们发现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多用往上提的手势,因此在工程师设计的某个结构的小拨片中设计了一个弧形,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虽然外骨骼不像文创用品,有更多的文化乃至CMF的属性,但我们会把很多体验的小细节融入具体的方案。因为好产品是体现在细节之中、无声之处。

设计与科技的相互赋能

颜海:在科技类公司往往是先做技术方案的研讨,然后再进行设计,设计变成一种美化的手段。而低技术或高人机互动的产品可能是先设计,然后再去做结构。在程天,产品设计师和结构设计师的工作流程往往是交织在一起。遇到意见分歧的时候,大家依然会回归用户价值、朝着解决用户问题的目标去努力。

赵晴宇:我们一直都没把工业设计师当作一个画图或者候补的岗位,企业充分尊重设计师团队。从概念阶段,设计师团队就会参与进来,整个开发阶段会有两轮非常紧密的迭代,让工程师和设计师来回交换设计。

对于外骨骼如何进入C端,程天做了两方面的准备。

一,通过对几乎所有的核心元器件实现自研、对所用芯片进行国产替代,真正把核心成本控制在了自己手里,为以后进入C端市场打下良好基础。

二,控制下来的成本,为工业设计提供了提升的空间。面对外骨骼市场的同质化问题,设计师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对产品进行优化、提升患者的体验。

童慧明:在2023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上,唐纳德·诺曼提出了“为人类设计”这一更高远的理念,而程天科技所在的行业也事关人类的福祉和健康。今年探访程天科技时我体验了他们正在研发的助力行走的外骨骼产品,穿戴后立刻觉得行走时轻盈了很多。未来中国2.2亿的老年人口的行走助力需求,将会成为一个巨大的C端市场。

程天科技这些优质的自研元器件有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通过向产业中的其他企业提供关键组件,与大家一起共建大健康赛道。从中也能看出设计和科技两者之间的相互赋能、并形成一股驱动企业成长的合力。

刘茜:海外E- Bike在中年群体里引发了购买热潮,也是因为人们“喜欢骑车,但骑不动了,又不想骑老头乐”驱动了电单车这一品类的出现。相信未来消费级的外骨骼能帮助更多的人,达到科技利人的目的。

成长于硬科技企业的设计师

颜海:最早作为设计师,主要负责的是用户调研、设计方案、产品概念以及早期的市场宣传。那时候人机工程学的一些以人为本、人机环境的互相影响和协调的这些理念对我帮助很大。回到用户的现场、关注用户的问题、跟设计师工程师团队磨合、想方案。那时候我们就做了很多次迭代,但没有考虑让产品上市,就是为了等待交付一个满意的答卷。

伴随着业务壮大,我开始担任产品经理、项目经理的角色,进行设计定位和实践,并开发了一系列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从原先的设计视角也拓展了自己的边界和视野,有了更谦卑的心态和全局视角。2019年,作为决赛选手参加中国设计智造大奖时,我有幸见到了我的偶像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令我意外的是,刘总当时并没有问太多与设计相关的问题,而是着重询问了我关于制造和其他方面的内容。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在面向制造、成本、技术的创新时逐渐学会综合考量。

后来为了保证产品更加客观、真实,我们成立了独立的产品中心和产品设计部门,开始站在用户和产品的视角去做产品规划。因为产品只有实现落地上市,才能真正起到服务的价值。

 

用技术人员听得懂的话交流

赵晴宇:作为工程师,在与设计师团队磨合过程中最震惊的是。我们有一个阶段,设计师提出:你的运动过程不顺滑。我们问“怎样叫顺滑?”。

过了一段时间,我们的PRD都变了。工业设计的同事们给你写的都是“蓝牙4.0、功耗有多低”,当你面对这样一个团队的时候,你知道他有可能在这段时间里边,在某一个领域里边已经比你要专业了。

我们听过「不收敛定律」:你在a专业里边以b专业为兴趣,但在颜海的团队里一定有一个人。a和b既不是他的专业,也不是他的兴趣,但是他比你做得好。

工程师一旦看到:设计师能把一个感受性的要求拆分为一个个可量化的数据,并且做了充分的技术调研的时候。你没办法,你就要去做。

童慧明:在跟工程团队的对话过程中,设计团队已经掌握用“两边都懂的语言”去做沟通和交流。从企业中传达出来的这些信息,在倒逼我们的设计教育必须要发生巨大的变革,才能应对整个产业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的需求。

中国的设计教育过去基本是聚焦在“审美”,怎么样把东西做得好看?但是所谓的设计思维,并不是一个战略级的东西,而是沟通不同的专业团队、达到协作目的的工具。做任何一个项目,设计师都要去了解用户的需求、技术的可能性、企业的商业目标,并在这三者间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平衡点,尝试去解决问题。

其次,整个公司的创新文化一定要允许失败。正是由于创始人有这样的一种认知的高度,才能够构建出这样的创新文化。

第三,企业的基层组织里自发搭建临时性的创新小团队,为客户去做产品的解决方案,最终一定会输出高质量的创新成果。

赵斌:不管是在行业还是学界,如何营造创新的环境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企业,如果没有包容、没有动力,很难成就企业的创新文化。

颜海:我们早期调研时理解不了和医学专家之间的对话,通过跨学科的学习,阅读康复医学、康复评定学等相关资料,在保证语境一致的情况下,逐步与专家达成共识。在程天内部,除了横向学习,我们也鼓励大家在做产品或者服务客户时,去现场了解真实情况。

不同学科背景人员的融入容易在沟通上呈现目标不一致性,而只有当回到一个同样的目标:用户价值,才能做到即便大家学科背景、知识体系不一样,也能用自己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赵晴宇:程天在外面的形象愿意让利、愿意成人之美。就算没有合作,以心换心,也愿意以朋友的方式去跟你探讨一些专业上的事情,并且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希望能够尽可能的探索康复和外骨骼的边界,这个探索的过程是比较重要的。

 

埋头苦干攻克技术难点

赵晴宇:难点还是在于怎么实现我们的理念:让外骨骼变成人类的新器官。为了让外骨骼跟人之间形成非常自然的人机交互,程天花了很大功夫。面对偶然的灵感,有时需要去做大量的基础实验去验证。

最开始我们提出了意图控制,但在实现过程中花了很长时间。最后是在一次出差过程中,发现人们在出机舱前会左右晃动,用姿态等多种传感器结合压力、力距,通过解析人体微小的运动趋势,识别人的意图,并在实验阶段达到了“一万次零误触发和不触发”的高准确率。

到了医院端,面向患者的异常步态时,为了训练患者正确的发力方向,又做了大量的实验和研发,最后对力的检测达到了“用火腿肠推动刀片也不会断”的精确程度,为实现人机交互做好了充分的技术准备。

近年来我们发现脑机接口和外骨骼的结合趋势,又做了大量的脑机接口实验,努力在未来把人和机器的交互按照不同的阶段和病种分开,让每个人都能实现对外骨骼的控制。

 

用使命感驱动创新

颜海:产品经理的内核在于定义和把控用户体验,设计的作用在于赋能,基于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来提高产品品质。所以围绕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是我们唯一的发力点。这一点可能是我们未来的产品能否成为越来越人性化的好产品的重要能力。而程天希望通过技术力、产品力、设计力等来构建外骨骼这一人体的新器官,让它更好地与人体融合,实现人的身体进化。

赵晴宇:开始做外骨骼的时候,我们在斗鱼平台的直播连线了一位截瘫患者,他真诚的给我们提了很多的想法和要求,而且他很有生命力,很触动人心。而当他回应弹幕说自己没有未来的时候,我们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使命感虽然我们的技术可能远远等不到他能站起来的那一天,但是我们做的产品能够让所有和他一样的人看到希望

不管是技术还是设计,最终都要面对活生生的人,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里的困难。而我们必须得依靠好的设计,才有可能让技术变得「有用」。

童慧明:从赵总分享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是用户需求在感动或驱动程天。设计是为了给用户创造更好的产品,因此在这里设计可以隐去,是用户放在第一位。这充分呈现了「设计向善」。

赵斌:一切都是由人和人的感动开始的,这种感动可以激发人的本能,引起情感和价值的共鸣。

 

观众问答

如何评估团队的创新绩效? 

颜海:坦言之,我们还在摸索。但有两点比较好的传统,第一,立项之初团队就形成一个不分彼此的项目组,快速解决问题、得到用户口碑。第二个是满足内部用户的极限需求再向外部寻求反馈,内部用户包括供应链、生产组装、产品经理、治疗师团队、学术团队。

赵晴宇:常规的绩效考核已经实现了结构化。一款产品从概念到定义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需要的时间可以掌控得十分精确。

另外针对一些“难题”,我们会成立跨部门的小组,形成一个“集团军”去攻克创新。当时为了解决一个湖南用户的问题,产品部门有个小姑娘,组织了工程师、供应链、生产、质量和售后,形成非常全面的团队去交付。除了项目完成后的激励和表彰,还有精神上的满足。在现场帮助用户解决完问题了之后,用户发自内心的评价或者因为产品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那种成就感对他们激励更大。

 

研发路径中有没有第三方角色的参与?  

赵晴宇:创始人王天是我们的调停者,虽然他是机器人领域的专家,但是他是站产品设计这边的,一旦有什么矛盾,当他识别出这是一个用户要的东西、必须得做,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抛弃”我。虽然很痛苦,但是我们也充分理解和信任工业设计师这个团队,因为我们知道他们要的就是用户要的,所以很多时候都能够比较理智的看待这个事情。

赵斌:从专业背景上来讲,一个调停者倾向于和自己不一样的专业领域,体现了创始人本身对于创新、对于用户的重视程度,以及更高维的价值主张

颜海:程天很难说是技术、设计或者供应链服务体系来驱动硬科技,而是用户价值驱动。用户花了钱,就要享受相应的服务和品质。虽然会带来一些麻烦,但回到程天最核心的驱动——用户价值,我们还是会努力去做。

 

(END)

李咏丹
635754311@qq.com